“用户需求”—身边的例子
1992年初,宝岛台湾的魏氏兄弟在大陆创业失败,几乎亏光1.5亿新台币的本金。从内蒙坐绿皮火车返回北京,路上泡了一包从台湾老家带的方便面,结果香味引得一车厢的人都来围观。魏应州四兄弟由此发掘商机,在1992年8月,他们抓住用户“方便地吃饱”的核心需求,开发了包康师傅方便面“红烧牛肉面”。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日常细节获取用户需求的案例。
在工业时代,一个大公司,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历时一年甚至数年研发一款产品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即便不成功也会受到主流的赞赏。时至今日,这种忽视用户需求变化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甚至与今天快速试错、及时发聩、不断迭代的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
儿童产品“用户需求”分类
“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产品或服务成功的重要基础,也是低要求。
儿童产品的用户由家长和孩子两个群体构成,消费类型分别是刚需和非刚需两种。在用户需求搜集的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不同用户、不同消费类型进行获取。
儿童产品“用户需求”的获取
1、儿童刚需获取
如果有一个观点:“衣、食、住、行、学习儿童这五大刚需几乎是长久不变的”,我相信很多人会表示赞同。这些需求怎么获取?有一个极其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方式,去所在城市找到两家店面:“在孩子王看妈妈给孩子买什么,在儿童学习培训中心看老师教孩子学什么”然后逐一调研那里的产品和教学服务。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现有产品或服务A的基础上做成A+1,这个1就是更xx。
2、儿童非刚需获取
儿童的心声是:“让我玩,让我游戏,让我娱乐,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儿童的非刚需绝大部分是娱乐指向性的,要素就是有意思。
这些需求怎么获取?同样可以去两个地方:“去玩具反斗城看他们问妈妈要什么,在少年宫或幼儿园听他们聊什么”。与刚需不同,我们需要做的是:提炼现有产品或服务A背后的娱乐逻辑(让孩子觉得有意思的根源)、挖掘出他们互相讨论中所反映出的正在体验或期待的体验但未被满足的娱乐需求,改造包装后后变新产品或服务B。
一个典型的例子:
校园里疯狂搜集、交换小浣熊水浒卡片的场景相信在大部分80后的记忆力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什么让一个孩子能够省吃俭用的买一袋干脆面,拆开后件事情不是吃面而是兴奋地取出卡片?你可能会说是:“孩子天生有搜集的爱好、孩子就是爱玩,搞不懂!”那他们为什么不去搜集课本?事实上,小浣熊水浒卡片满足了孩子社交的娱乐需求。小浣熊把水浒卡打造成一个可以低成本获取的社交工具,人们通过水浒卡的交换和猜测进行交流,它变成了类似语言的工具。倘若某一个孩子没有水浒卡,他就很难融进到集体当中,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社交孤岛。为了抵御被孤立的恐惧,几乎每一个小孩子都会试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得与水浒卡有关的信息。
▲小浣熊水浒卡是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成功的典型案例
▲支付宝借鉴小浣熊水浒卡的思路在目标用户中构建社交方式
当这批孩子长大后,支付宝又用“春节集五福”的方式构建一个新颖的社交方式,以此作为支付宝平台社交化的重要手段。
3、家长需求获取
家长的需求一种是指向自己,另一种是指向孩子。获取家长的需求可以从定量与定性、说和做,这两个维度来系统获取。
用户访谈:
步骤:访谈之前要做好用户访谈提纲、筛选出目标用户、进行现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访谈、总结访谈并提炼需求;
目的:确定目标用户,明确大致的需求方向;
注意事项:尽量客观,不要提前预设答案刻意引导用户;有条件可现场录音录像;
问卷调查: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设计问卷、内部测试、问卷投放、问卷回收、数据汇总、提炼需求;
目的:验证观点、定量获取用户需求;
注意事项:问卷设计要按专业要求进行,不然反而适得其反;问卷发放人群尽量是目标用户群;
可行性验证:
步骤:邀请测试用户、设置测试场景、培训测试人员、现场评测;
目的:获取用户真实反馈;
注意事项:测试用户尽量在目标用户群中客观、随机抽取,避免提前给予报酬等;有条件可录音录像;
数据分析:
步骤:技术对接、获取用户数据(更多针对线上产品)、建模、分析数据;
目的:定量分析,获得用户的真实需求;
注意事项:技术要求高,更适用于线上产品;(很多个人或者公司没有实力做数据采集的开发,但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可以利用:逛母婴相关论坛,热帖后面往往隐藏着丰富的需求数据。例如,辣妈帮在做母婴社区论坛的初期,通过热帖数据发现,夫妻生活琐事非常受到妈妈用户的关注。平台据此挖掘出“害怕婚姻关系破裂”的现实需求,发起了一些“如何打击小三?”、“如何恢复身材?”“如何防止老公孕期出轨?”等新妈妈们关心的话题。就这么一个小细节,让辣妈帮与其他仅仅关注孩子本身的母婴论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信息和数据,而是以信息和数据为基础分析出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在快速试错中推出能够让用户愿意主动消费的产品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