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到家服务需求激增 疫情之下折射社区零售或迎新变革

温州网 3663

  在全民的热切盼望中,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正走向拐点。但是,防疫抗疫的任务依然艰巨。在这场持久战中,除了抗疫本身,民生消费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其中,与民生为相关的大快消领域,成为商业场上不折不扣的话题中心。疫情之下,到家服务是否迎来行业拐点?到家与到店如何在流通效率上取得优解?疫情“黑天鹅”会不会成为社区消费方式变革的“预言家”?

  到家服务暴增,生鲜、母婴需求更“刚”

  疫情之下,居家隔离、交通管制带来门店、商场客流骤减的同时,也带来线上下单、外卖代买等消费方式的进一步发酵、变革。

  报道显示,疫情期间每日优鲜业务量增长300%;叮咚买菜订单量增长约80%;盒马鲜生订单量同比增长220%;苏宁菜场订单量更是暴增超500%。而大型商超到家业务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家乐福全国到家业务整体增长3.5倍。《微信战“疫”数据报告》也显示,小程序超市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15%,生鲜果蔬业态访问量同比增长168%,社区电商业态同比增长83%。

  对母婴品类而言,疫情期间,其刚性需求也不降反增,反而为线上、门店、小程序带来了更多流量。以苏宁红孩子为例,疫情期间,消费者纷纷通过红孩子小程序和社群下单选择到家服务,订单暴增至平时的10倍以上,奶粉和尿不湿正是增长快的品类之一。

  而像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商超,疫情期高涨的到家业务订单同样引人注目。大润发春节期间线上订单占比超10%、家乐福到家订单增长3.5倍。据了解,2月17日,武汉某社区由于发现几例确诊而紧急关闭,家乐福光谷店迅速在一天内协调300多单价值7万元的生活必需品,配送到社区并一单一单传递给用户。特殊时期,大型商超的商品力、到家力便立即发挥出其特殊优势。

  高涨的民生消费需求,也让各大零售平台纷纷行动,当其冲的是保障商品供应链。阿里公布10项助农举措,包括增加集中采购,加大物流专线投入等;苏宁也推出助农18条、“千家万户”计划、超市商户招募令等,在供应链端保证足够弹药。同时,苏宁易购APP还接入“家乐福1小时达”,持续增强到家服务力度。

  体价比上升,新模式迎来“临时考核期”

  事实上,疫情之下,生鲜、母婴等刚需品类到家服务订单暴增,也带来对“后一公里”服务的重新审视。回望2019,多个生鲜电商平台倒闭,暴露出到家业务的核心两难问题——O2O服务普及率取决于到家性价比与消费者观念、自主性的折衷程度。

  以客单价相对更低、履约成本相对更高的生鲜为例。艾瑞Usertracker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用户使用生鲜电商平台的次数显著增加。一方面是年轻群体对线上买菜的高频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生鲜电商履单成本居高不下、控损难度大、前置仓或自提柜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都制约其走向更普及。

  因此,以盒马鲜生、苏宁小店为代表的新物种,在尝试以新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盒马仓店一体,凭借阿里强大的供应链和自建的物流配送体系,成为到家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性价比不一定优,但商品多样化和服务有效性却显著进阶。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盒马的网上订单数同比增长220%,客单价从80多降至40元左右,高频属性显著凸显。

  苏宁小店则另觅蹊径,开创“线上下单、次日到店自取”的“菜场”模式。仓店分离、订单配送分离,看似是链条拉长,实则是更好地集中,集中订单、集中供应链、集中控损、集中配送,追求到家服务的更高性价比。数据显示,苏宁菜场比市场上同类便宜约2-3成。疫情特殊时期,苏宁菜场订单增长也超过5倍,每日平均销售超过1万斤大白菜、2千斤芦蒿、2千斤草莓、3千斤矮脚黄、4千斤香芹……社区民生消费站的定位越发清晰。

  有分析认为,疫情之下,盒马、苏宁小店等,甚至大快消领域兴起的许多新业务,似乎正在经历一个的“临时考核期”,恰巧也是一个的“用户教育期”,物理上的硬性限制,拓宽了一些人群、习惯、方式上的软性限制,这也给予近两年来一些新平台一次独特的施展机会——谁体价比高,谁就更容易在此刻抓住用户。

  十七年前的非典,日后催生出日化行业里一批优秀企业的崛起。如今再看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区新零售,会有相似的机会吗?

标签: #到家服务需求激增 #疫情之下折射社区零售或迎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