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进入了后流量时代。当用户红利逝去后,用户增长陷入停滞,这时如何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对一家企业保持持久的盈利至关重要。因此,懂增长,擅长增长,对在未来的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至关重要。
一、成为高手,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不是天生的增长高手,我是经过各种各样的训练才成为高手的。
1.什么是高手?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提出了人类认知的两种模式,系统1和系统2。
由系统1做出的反应是直觉的、感性的反应,不用深度思考。
由系统2做出的反应是经过理性思考再做出的反应。
高手可以用系统1的直觉反应,处理对别人来说需要系统2深度思考的内容。
比如,象棋国手(国手就是下象棋的高手)跟50个业余选手下车轮战。
每一盘棋,国手只需要看两三秒钟就可以下一步棋。而业余选手需要思考二三十分钟,才能给出个应答。然而,即使业余选手每一步棋,都经过了系统2的深度思考,结果还是下不过国手。国手不经过深入思考直接就给出的答案,准确率反而更高。
2.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①深挖本质,提炼思维模型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往深去挖,找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从现象到现象,从现象问题到现象解,流于表面。当我们从一件事情本质去思考的时候,就能找到问题的本质解,然后跟场景结合,找到场景的现象解。
一个公司用的增长方法很难同构到其他的企业,为什么?——情境不一样、行业不一样、人不一样。
当真正往下去挖事情本质的时候,才能够同构所有问题,因为它抛去不同,把共同的点提炼出来,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情境、不同人的变量都没有关系。
只有这样的东西才可以被习得,这样级别的东西才有资格被称之为思维模型。
任何领域都有大量的思维模型,混沌所教的12个思维模型是创新领域的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效率就是在某个领域里边,通过思维模型,提高大家的习得效率,获得某种竞争优势。
②刻意练习才能帮助我们成为高手。
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一个人只要在某个领域里深耕一万个小时以上,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专家。
但如果一万小时定律真得管用的话,真正的乒乓球高手应该是公园里的大爷们,因为他们打了很多年的球,但是他们并没有成为世界。
原因在于,大爷日复一日的练习都只是盲目练习,盲目练习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在某个领域盲目的练习或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重复学习某些知识,都不能帮助我们成为高手。
象棋高手并不是每天一盘一盘不停地下棋,他们真正研究的是定式,不断琢磨定式形成象棋领域内的思维模型。乒乓球运动员练习的是组合动作,通过练习使其不断加强,那是他们领域里的思维模型。
③教练纠偏能够让我们更快得成为高手。
NBA教练经常问一个问题,迈克尔·杰克逊没有乔丹厉害,为什么能当他的教练?
其实,教练需要的不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比运动员、选手水平高,而是能看到选手的问题,帮选手指正问题,这才是教练的作用——看出你的问题并且帮助你纠正。
学游泳的时候,知道所有动作还不够,下水自己学也不够,需要游泳教练给你指点哪里不对,姿势哪里有问题,你才能更快得学会。因为只有教练给你反馈,帮助你学习,你才能够成为高手。
二、如何成为增长的高手
成为高手答案是思维模型+刻意练习+教练纠偏,那么如何成为增长的高手?
——成为增长领域里的高手,就需要对增长类思维模型刻意练习和教练纠偏。
1.什么是增长思维?
理解增长,有两个方向:
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为了增长。之前,科特勒老先生(《营销管理》一书作者)来到中国做一个演讲,大标题是“营销驱动增长”。他讲营销驱动增长的时候,就认为增长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它是独特的方法论。今天讲的增长就是独特的方法论。
可口可乐在增长领域非常的重要,在2017年时,可口可乐公司把CMO岗位撤掉换成CGO。
CMO是席营销官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席市场官,M是market的意思。很多时候把CMO叫席花钱官,负责投广告、拍片、赞助、请代言等工作,每年年初CMO制定一个推广计划,然后就按照推广计划去执行。
CGO是席增长官,G是增长的意思。
可口可乐,只是改变了一个名字,原来叫席营销官,现在叫席增长官,工作职责没有变化,但是一种思维的转变——由营销思维向增长思维的转变。
营销思维是以4P为核心的供给视角(价格、渠道、促销、产品)。增长是从用户视角挖的需求视角,从用户全生命周期去理解。
2.什么是用户生命周期?
《增长黑客》中有个海盗模型,其中包括获客、激活、留存、收入、转介绍一个完整的用户生命周期,这个模型在增长领域非常流行。
这个模型有两个问题:个是颗粒度太粗了,第二是只有过程,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增长领域有大量的思维模型,我们把思维模型进行抽离、简化,做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54个思维模型增长卡牌。
《54个思维模型帮你成为增长的高手》里的思维模型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把用户的生命周期拆解的更细,在每一个环节给出大量的方法,提升那个环节用户增长效率。
一句话概括:以供需分析为基础,从用户全生命周期,寻找增长点的增长方法论。
如果用一个模型来衡量,那就是增长八卦模型(见下图↓),分为两侧,外侧是需求侧,里侧是供给侧。需求侧是用户侧,供给侧是产品侧、运营方。
需求侧把用户生命周期拆解为认知、基础、使用、单、复购、习惯、分享、流失八个环节。
3.为什么用户的留存这么重要?
这里有一个转换。从流量思维到超值用户思维的转变。
流量思维有个公式叫:流量×转化率。
很多公司用这个公式做生意。在百度平均获取一个客户线索的成本需要50元,转化率是10%,获客成本就是500元。只要能卖出2000元,去掉其他的成本还能挣1000元,这叫流量思维。市场上有大量流量思维的生意——买流量卖货,比如说在淘宝卖货、卖直通车。
当有流量红利的时候,做流量生意很聪明,但可怕的是只会做流量生意。
流量思维长期看是一个必死的模型,当我们去百度购买流量,去淘宝直通车购买流量,去今日头条去腾讯网点通购买流量时,等于在给平台释放一个信号——“我可以随意涨价”。流量思维促使它一定是必死的模型,一定会涨到你买不起。
在线教育都是流量思维做生意,开始只有500块钱的获客成本,现在一个获客成本涨到将近1万块,而且产品一年也就1万多块钱,还没有算老师的成本,还没有算运营的成本等,所以每单必亏,必须要把自己的产品拉得特别长,才能挣到钱。
所以,当有流量的时候要抓紧机会,做流量天就要做用户留存,这样就进入到超级用户,所谓用户留存就是让用户留下来。
如何做用户留存?用户留存在八大环节里对应的是复购+习惯环节。
用户留存解决的不是用户为什么来的问题,要解决的是用户为什么不走?
产品大神俞军提出了一个产品价值公式: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因此,当用户的替换成本越高,离开你越难。
三、增加用户替换成本的方法
替换成本就是用户留存的本质,而增加用户替换成本的方法,我们总结为习惯回路、网络效应、峰终定律、用户成长、承诺一致、用户预留。这六个适用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景。
1.价值预留
你会买第二杯半价的咖啡吗?如果有两个人去,可能会买,因为第二杯便宜。一个人不一定,喝多买多,喝不了就不买。这个时候顾客不买的原因,是害怕喝不了。
商家肯定希望他买第二杯咖啡,多卖一杯咖啡其实不重要,重要是会再次到店里。第二次到店后,很多时候顾客不只是把咖啡拿走,还会买其他的东西,会买关东煮,或者是买方便面、火腿肠等。
“711”是怎样解决的?“711”是怎样解决的?
非常简单,在小票上盖个章下次来取就行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喝不了的顾虑。
这是一个用户留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价值预留,为用户下次消费留一个钩子。
其实,平时有大量这种场景出现。
比如说存酒卡,帮你把喝不了的茅台存起来。表面看起来是贴心的服务,其实是想让你下次再来,下次到店时你不会捧着半瓶茅台干喝,肯定会买盘花生豆就着喝。
比如漫威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彩蛋,彩蛋就是价值预留,预告下一期有什么东西、哪个Boss又出现了、谁又复活了,以此吸引你下次观看。
价值预留应用要点:
,可能刺激用户下次消费、使用的场景;
第二,为此场景的出现预留一个钩子。
注意事项:需要评估成本,标的物是有成本的,边际成本越低越好。
2.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指系统内每增加一个节点,对其他节点及整个系统都有好处。
离开微信比离开摩拜难得多,为什么?——离开微信不只是离开一个APP这么简单,离开的是你跟社会的联系。
微信联系了你我,你不用微信的话,跟你沟通的渠道就减少了。不用摩拜没关系,它只有极少的网络效应。
滴滴具有双边网络效应,叫做司机越多乘客越多,乘客越多司机越多。一个平台的司机越多,用户离开越难,因为离开它,打不着车的概率很高。而平台的用户越多,司机也越愿意来。
但是它的网络效应没有微信强。微信是所有用户之间都有关联,滴滴是双边有关联。
小天才儿童手表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工具——两个手表一碰就互相加为好友。但是有一个要求,小天才的好友必须是小天才的用户,于是,小天才的用户之间形成了一个自网络。
几年后,想给孩子换一个儿童手表是很难的,因为不用这个手表之后,就找不到同学和老师、找不到其他的小伙伴了。
在产品里面构建一个自网络,让用户很难离开它,增加了用户的黏性,增加了用户的替换成本。
应用要点:扶植关键节点,形成产品内的自网络,让用户很难离开。
3.峰终定律
这是一个诺贝尔经济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用户在每次体验中有两个记忆点,一个是高峰点,一个是结束点。
企业给用户呈现体验的时候,总希望全程是高体验的。全程高体验反面是高成本——以极高的成本保持高体验,不划算。
在可控的成本之下,获得比较好的用户体验,这是峰终定律。达到这样的效果要设计两个点,一个是中间的高潮点,还有,非常重要的是结束环节。
峰终定律是线下、有情绪体验的场景,如门店、活动、Shoppingmall(购物商场)等。
应用要点:以低的成本保持较好的体验效果,用户因为有非常好的体验对你产生好感,下次会再来。
4.用户成长
在产品体系中植入用户成长机制,刺激用户对高等级的拥有感,并因此难以离开。
作为减肥人群,我每天用Keep跑步。我发现,用某个软件跑一段时间之后很难更换,因为上面有数据的积累,积累的数据就是用户成长轨迹。
当换成咕咚时,这些数据就没有了,几千分钟、几万卡路需要重新积累,这就会减少用户的厌恶感,当产品里有成长机制的时候,他更难离开你。
这样的策略很多公司在用,航空公司年终给你发航空报告,今年飞了多少公里,飞了哪些地方,这是你的成长轨迹。
这样的机制用户才能更加难以离开,因为用户的潜意识里面想让自己的成长轨迹更丰富。
淘宝有一个东西,叫淘宝卖家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是它的成长体系,通过这样的机制绑定了商家。拼多多和友赞邀请商家转移平台时,等级低的愿意过去,等级很高的难以过去。
如果没有这种机制(卖得好的和卖得差的在淘宝里面的级别是一样的),会有很多优质的商家跑掉。
简单、容易理解的是游戏产品,游戏产品都会打怪升级,当你级别越高的时候越难以离开它。
应用要点:产品内,设计用户的成长机制,让用户损失厌恶。
注意事项:机制的设计要从用户的关心点出发,或者某个任务出发,这样可以形成增强回路。
5.承诺一致
承诺一致是当用户做了一个公共承诺的时候,他会更愿意兑现这个承诺。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怎么应用在用户留存上呢?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用户调查法。
用户调查一定不能问——“请问我们的产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做时,用户会努力地想不好的地方。
应该这样问——“请问你认为以下功能你认为喜欢?”。
用户选哪一个无所谓,重要的是摁下那个按纽时,他在潜意识里做了一个承诺——“我是喜欢、认可这个功能的”。当做了承诺时,他更难离开你。
操作的要点是想办法让用户自己做出一个“承诺”。如果我告诉用户,产品的人工咨询特别好,用户不会Care的,要给他一份调查问卷,让他自己选出来。
6.习惯回路
习惯是不思考就采取的行为。
有些行为当你思考的时候反而很麻烦,比如说开车的时候,如果前面有一辆车,你会立刻踩刹车,这就是习惯行为。
人类刷牙的历史不到一百年,是被一家美国公司养成的。现在,不刷牙会很难。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性动作。产品生产者总是希望用户对产品形成习惯。
怎么样让用户形成习惯?
答案是:创造暗示,并且让暗示跟产品产生联系。
我们每天早晨刷牙的场景是基于哪个暗示出现的?很多人是基于闹铃。闹铃暗示出现的时候,一系列的习惯行为就启动了。
大家平时坐地铁,门关上后,下一个行为是掏出手机,其实并不是想看工作或者其他事情,就是习惯了。当场景一出现,惯常行为就出现了。
培养用户的习惯行为,后一个闭环是奖赏。完成奖赏很重要,这会给惯常行为一个正向回馈。当完成这个行为的时候,有一个奖赏,才会潜意识得刺激你,当下一次暗示出现时做那个行为。
2012年,刚刚成立的今日头条去融资,说它是移动端的新闻客户端。为什么曾经它对标的新浪和搜狐反而没有让用户养成习惯,今日头条却做成了,原因是什么?今日头条的Slogan是“你关心的才叫头条”。
它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推送文章,保证都是你喜欢的。我打开今日头条看到都是NBA的消息,这就是奖赏,潜意识的告诉我——下次还要再打开它。
从暗示到完成奖赏,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个机制就促使用户形成习惯,增加了替换成本,用户离开就很难。
它的适用场景是:与用户高频接触或者可以创造高频接触的产品或服务。
怎样在具体场景下做用户成长、做习惯回路?方法有了,完全掌握还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大量练习就能习得。
如此一来,你就能成为增长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