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德宏7月8日电 (记者 张旭)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石梯村民小组,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而得名,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重要通道。
为了生存,村民曾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粗放方式开荒生产生活,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形成“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怪圈。
如今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民小组却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成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典范,打响了“石梯生态经验”的名声。
云南省盈江县是我国西南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有着“动植物基因宝库”之称,其中,有记录鸟类710种,占云南省的71%,占全国的51%,被誉为“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和“活着的鸟类博物馆”。
盈江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我上学的时候就想,一定要把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的观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搬到家乡盈江,让这里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惠及当地群众。”
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石梯加入到了“政府+协会+合作社”的模式中来,设立了40多个鸟类监测点,一方面让村民担任护林员的角色,定期巡视,时刻关注鸟儿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鼓励村民到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等服务。
当地政府还积极为村民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观鸟客栈的建设。村民告诉记者:“平均每家客栈可以贷6万元,目前还没还完,不过按照这两年的势头,按时还清没有问题。毕竟家里小孩上学等方面也需要钱,利息也不高,我们不着急立刻还清。”
40多个监测点一年可以接待观鸟游客2万多人,观鸟客栈在旺季经常爆满,给村民们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收益。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高到了8000多元,增收效益明显。
村民的生活方式从种植和砍伐到护林护鸟,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村民进行宣传引导。
“将保护生态环境内容纳入党员积分、‘最美+’等评选活动,捕鸟、砍树,发现一起扭送一起”;“随意开荒,罚违约金用于生态修复,并上报相关部门”;“对主动上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情况的给以200-2000元奖励”等生态保护内容写进村规民约。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保护生态逐渐成为村民行动自觉。2017年12月7日,两名违法嫌疑人潜入石梯捕鸟,村民余麻都等将涉案人员主动扭送公安机关。
石梯生态环境也得到修复,消失百年的花头鹦鹉、鸟类中的“大熊猫”红腿小隼等越来越多的野生珍稀鸟类回到这里筑巢安家。
“以前能看到三四只犀鸟运气就不错了,但是在前两年,我看到了密密麻麻99只犀鸟,以为自己是中国观犀鸟第一人,结果第二天第三天这个记录不断被打破,最高的一次他们数到140只犀鸟,非常壮观。这也说明石梯的环境对犀鸟越来越有吸引力。”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鸟多了,钱也多了。有村民感叹说:“以前进山背刀,现在进山当导,以前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现在护好金饭碗就能过上好日子。”
石梯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排忠华2015年开始当“鸟导”,在此之前,他主要靠种庄稼、砍树和狩猎为生,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3000元,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而现在一年的收入达到了4-5万元,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说起当“鸟导”的经历,排忠华一脸的兴奋与骄傲。
“现在整个石梯村共有7户傈僳族、45户景颇族,一共216口人,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从事鸟儿的生意,不用外出打工就有很稳定的收入。”
排忠华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开餐馆、建民宿、出租观测点和做鸟导,一个家庭每年纯收入可以达到6万元左右。“我家现在因为‘鸟儿’才买了新汽车、摩托车,盖起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好。”排忠华说。
除了建设观鸟特色村寨、规范鸟类监测点,石梯还规定了生态休养期,同时积极开展鸟类跨国联合保护,举办“国际观鸟节”,形成“观鸟旅游”大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梯将生态美景变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完)
标签: #孕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