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热点问答来了!中共温州市委“‘浙’十年·温州”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这些内容

管理员 9193

昨天上午,中共温州市委举行“‘浙’十年·温州”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小涛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丰回答有关问题。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艾珠主持。

新华社记者: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20周年。请问温州如何牢记嘱托、深化创新,形成创新制胜、赢得未来的新优势?

刘小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温州这块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20年来,温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全力推动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迭代升级。今年,温州以20周年为新起点,传承好弘扬好总书记留给温州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一是激发“制度创新”内核动力。今年温州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抓好抓实20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努力交出续写创新史20周年亮丽报表。比如,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8个案例获评全省改革突破奖,4个应用入选全省“最佳应用”。比如,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队伍精减数量、划转领域和执法事项占比列全省前茅,龙港市域“一支队伍管执法”等走在前列。比如,争取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率先制定包括数据、资源、人才、用能、技术等在内的“1+7”政策,QFLP试点、个人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取得突破,成立了全国首家数据资源法庭和数据资源仲裁院。

二是抢占“科技创新”全新赛道。今年温州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抓手”,包括推进科技战略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企业森林培育、孵化育成体系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型人才引育、科技金融发展,尤其是推行“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模式,温州光电创新联合体落地了一批创新项目,力争全年新建高能级创新平台10家。发挥产业优势,聚焦眼脑健康和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打造,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眼谷健康光显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获批全国首个细胞生长因子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累计落地企业项目171个。

三是涵养“文化创新”源头活水。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山水诗发祥地、南戏故乡、数学家摇篮。温州深入实施“三年百项文化工程”,深化“温州学”研究,挖掘“永嘉学派”深厚内涵,深入实施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启动编纂《温州大典》,加强温州宋元码头遗址等文物保护利用,建设温州美术馆等十大文化地标项目,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放大“瓯系列”“古系列”“名系列”的时代价值,让典籍中的温州、文物中的温州、遗迹中的温州活态呈现;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向县域拓展、向乡村延伸,打响“浙江有礼瓯越先行”品牌。同时,温州向全世界敞开内外互动、合作共赢的宽广胸襟,培育公正公平透明的社会文化,让温州这座城市更加大气、开放、包容、多元。

人民日报记者:今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要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一个月后,温州召开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奋力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请问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刘小涛: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了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的光荣使命,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温州的重视和期望。温州将坚定扛起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使命担当,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人口,当好“两个先行”的开路先锋。温州将对标省党代会提出的“8个高地”,推动“8个跃升”:

一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跃升,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27年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0万人。

二是推动深化改革开放跃升,加快各方面各领域制度重塑和优势再造,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全方位开放,成为集物流港、商贸港、金融港、总部港、数字港的开放之城。

三是推动现代产业发展跃升,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时尚智造基地、长三角南翼制造业创新基地。

四是推动都市功能品质跃升,全面推进都市振兴,构建“一轴一带一区”城市发展新格局,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打造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五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跃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到202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8以内。

六是推动文化温州建设跃升,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健全完善新型全媒体传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持续擦亮“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的城市品牌。

七是推动市域治理能力跃升,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高水平推进平安温州、法治温州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八是推动党的建设质量跃升,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清廉建设高地市域样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温州将如何实施“打造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这一蓝图?

张振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勉励温州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这些年来,温州深入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去年以来,温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度对接全省“四大建设”,确立了“打造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的目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推动城市空间重塑、功能重构、品质提升、能级跃升,提升温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向心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一是着力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温州正在构建“一轴一带一区”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一轴”就是沿瓯江发展轴,将集中精力打造以滨江商务区和瓯江两岸沿线为重点、规划面积达144平方公里的瓯江新城;“一带”就是沿海产业带,将大力推动“三个一体化”,即乐瓯洞(乐清、瓯江口、洞头)一体化,温瑞平原一体化,龙平苍(龙港、平阳、苍南)一体化;“一区”就是生态发展区,以文成、泰顺两个国家级生态县为重点,串联温州西部和北部山区,打造大花园生态明珠和生态产业集聚区。这当中,温州把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作为突破口,建立大统筹机制,将中心城区四个区和乐清、瑞安、永嘉“两市一县”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进行一体化打造,通过规划共绘、产业共融、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做大做强主城区的版图,以中心崛起带动温州都市区能级整体跃升。

二是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去年以来,温州在原有基础上积极谋划,高标准启动规划建设瓯江新城的“一核十片”。温州将邀请国内外顶尖规划团队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对滨江CBD商务区等重点区块的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进行精雕细琢、严格把控,力求“多出精品、少留遗憾、不留败笔”,不断提升城市内涵和韵味,努力让创业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市民更有获得感,让来过温州的人念念不忘,让没来过的人也心生向往。

三是提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先导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建设投入大,变化也快,但离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还有不少差距。未来五年,我市将持续推进“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加快建设杭温高铁、力争明年通车,届时到省会杭州只需1个小时,同时我市将提速推进温福高铁、机场三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推动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加速成环成网,实现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亿吨大港、国际空港,以综合交通大发展带动人流、商流、物流大汇聚,实现城市竞争力大提升。

四是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环境。温州背山面海,生态优良,气候宜居。我市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千里塘河、三江碧水、蓝色海湾”,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全面呈现“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的拥江滨海花园城市风景线,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为温州老百姓的“幸福不动产”。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现在温州正在全面推动“四大振兴”,有一条非常关键的就是产业振兴。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强市,温州如何重振产业雄风?

张振丰: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四大振兴”,其中之一就是产业振兴。产业强,则温州强。推进产业振兴是温州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的关键所在。去年以来,温州围绕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一手抓谋大引强、一手抓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点燃创新“主引擎”。创新是温州实现直道加速、弯道超车和换道领跑的制胜法宝。我市将用创新这把“金钥匙”来打开产业振兴的新大门,加快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贯通,特别是要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同时全面实施大孵化集群发展战略,我市计划未来五年新增创新空间1000万平方米以上,今年的目标是新增150万平方米,并研究制定人才住房政策2.0版,为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优秀人才拎包入驻和创新项目快速落地提供空间和政策支撑。

二是扭住项目“主抓手”。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牢项目干”,组建驻点招商引智队伍,精准招引世界500强、头部企业、链主型企业等,同时把遍布全国全球各地的温商作为重要招商对象,积极推动“温商回归”工程。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首季就签约了12个总投资超1258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接下来还要举行三季度集中签约活动,拟签约的项目投资规模也将超过千亿元。

三是育强企业“主力军”。温州拥有120多万家市场主体,这是温州推进产业振兴的源头活水,很多企业都是几十年坚守下来的。我市将统筹推进“抓大、扶小、育新”,真心实意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联动推进企业“上规、上市、上榜”,开展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到2025年,我市将努力实现“1152”的目标,即推动规上工业企业从目前的7600多家增加到1万家以上;上市企业从去年底的49家增加到100家,今年已经上市过会9家、报会8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四是提升平台“主阵地”。用地空间一直是制约温州产业发展一大瓶颈。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去年以来我市整合自创区、高新区、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平台,获批设立温州湾新区,挂牌成立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也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营商环境。依托这两大龙头产业平台和全市各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特色小镇以及各类众创空间等,我市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现在,温州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一流的软硬环境,来承载更多的大好高项目落户。

温州将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作风推进产业振兴。真诚欢迎广大海内外客商和在外温商“来温州·创未来”,共同让温州这片神奇的土地重新点燃广大创新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创意活力和创富梦想。

浙江日报记者:前两天,我们在鹿城区广化街道集善社区采访“共享社·幸福里”,老人都说邻里食堂很好。当前,我省正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温州提出要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请问温州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让更多人在“千年商港、幸福温州”中感受到幸福?

刘小涛:邻里食堂是温州在推进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建设中,围绕解决高龄老人、困难群众、独居老人就餐难推出的一个载体,目前还在不断地改进、提升、扩面。

如何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老百姓也都非常关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在“先富”上走在了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温州推进共同富裕,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但也有差距、有短板、有弱项。下步,我市将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加快缩小“三大差距”入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凝聚“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创共建”强大合力,各方携手、共同奋斗,共创幸福生活,共建美好家园,努力让温州成为过日子的好地方。

一是聚焦“一县一业”推动山区跨越崛起。缩小区域差距,关键在山区。刚才,张振丰市长介绍了产业振兴的相关情况,这里也包括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兴县、产业富民。在逐个走访山区县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以“五大千亿、十全覆盖”工程为引领,全面推行“双向飞地”模式,力争到2025年山区县GDP突破2500亿元,重点培育壮大永嘉泵阀、平阳新材料、苍南清洁能源、文成健康食品、泰顺时尚轻工等“一县一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千百亿”产业链条。深入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做好电商销售、冷链物流、加工增值等文章,目前已培育预制菜企业300多家,通过这些举措来全面增强山区县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聚焦“一户一策”促进百姓增收致富。缩小收入差距,关键是扩中提低。我市深入实施扩中提低九大促进行动,全力推动市场主体扩容提质,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全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在走访低收入家庭时也感到,要使他们生活好起来、真正富起来,还是要以“家庭”为单位,促进政策与“家庭和人”的高效精准对接。对此,我市启动实施了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建立“全面覆盖+精准画像”低收入家庭数据库,“一户一策”匹配“共性+个性”“输血+造血”“扶智+扶志”“增收+减支”政策包,努力让低收入家庭的腰包更鼓、生活更有盼头。

三是聚焦“一老一幼”建设全龄友好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我市将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建设全国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培育打造不同层次的儿童友好单元,构建城市与青年共成长“十大场景”,到2025年建成三星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0家,努力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青年成就梦想、老人安享晚年。另外,我市聚焦基本单元共创,加快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打造1000个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示范小区,让广大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来源:温州发布

标签: #温州新闻 #温州市委市政府官网 #温州人事 #温州政务 #温州房产 #原创新闻 #突发新闻 #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