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字化烟云 炉留翰墨——追记字纸炉亭

管理员 8637

平阳仅存的凤卧字纸炉,现为县文保单位。

省文保单位龙港张家堡双牌坊,为杨配篯家族女性而立。

  温州网讯“字化烟云腾异彩,炉留翰墨自留香”,字纸炉亭,旧称字纸炉或惜字炉,因形状似亭,又称字纸亭,它是古人用来焚烧写有文字纸张的建筑物。该建筑盛行于明清时代,我市老平阳曾经存在多座。

  古代读书的人不多,纸张的货源也不太充足,所以他们以珍惜字纸为荣,正所谓“惜字一千,延寿一纪”。为了保持对文字的尊重,朝廷和一些地方大族制定了“不以字纸抹桌拭污,不以字纸糊窗糊壁,不以字纸覆瓮,不以字纸包银裹物,不以字纸放口内乱嚼,不以字纸与妇女脱鞋剪样”等戒律。

  古代,字纸却似有一种颇为神奇的魔力,不但不能乱扔,而且必须予以礼敬。古人对报废无用的字纸处理也非常讲究仪式感,提倡人们先把字纸收集起来,再选个时间郑重地放入字纸炉里燃烧,以表示对文字的敬畏。《二刻拍案惊奇》开卷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着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静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字纸炉亭一般供奉于宗族祠堂或者文昌阁等场所,大小一般与当地的人口和私塾的数量有关,建筑风格讲究庄重威严,有的旁边还供奉“仓圣”和“沮圣”。民间传说,仓圣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沮圣为沮诵,是黄帝的左使,沮圣与仓颉两位圣人共造文字,都被尊为文字圣人。除了仓颉、沮诵外,有些地方还供奉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尊为“纸圣”。

  张家堡字纸炉

  见证文化望族兴起

  清朝中后期,龙港张家堡名人辈出。名气最大就是乡绅杨配篯,附贡生,中书科中书衔,诰赠奉直大夫。杨配篯年轻时在省城和京城追随浙江学政杜堮学习,成年后崇善科举,修建校士馆,捐资“文成会”,乐善好施,修筑堤塘,联合乡绅打造乡村美景,奉旨兴建双牌坊,智谋双全斗“金钱”,保江南垟百姓安宁,免遭战火涂炭,年过花甲却连续半月求甘霖,为乡民鞠躬尽瘁。他去世后,太仆寺卿瑞安孙衣言亲撰墓碑和墓志铭,地方乡绅倡议建立杨公祠纪念,温处道王景澄撰写《杨公祠堂记》宣扬他的事迹,清代《平阳县志》也曾立传颂德,江南垟至今流传着“做佛要做杨老爷,做人要做杨配篯”的美丽佳话。

  为了提高家乡张家堡的知名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后,杨配篯带领张家堡乡绅杨配仁、杨荣元、杨荣宾等出巨资打造张家堡美丽乡村,全新修筑了“杨家墩、金斗河、分银池、棋盘园、月池、镇龙湾、银丼、鲤鱼潭、龙口舌、狮子坟”张家堡十景,吸引了鲍台、谢青扬、黄青霄等文人骚客前来吟诗做客。

  张家堡的字纸炉亭就是在那个年代建造的。当时前仓、中仓和后仓有好几所私塾。乡绅们把字纸炉亭位置选择在三圣庙东首靠近河边的地方,外有围墙圈住。字纸炉亭大理石材质,宽5尺,高7尺,呈双层正六方形结构,三面有刻花立柱,炉座莲花形,顶部有彩色琉璃葫芦宝顶,上书“翰墨流芳”。乡绅们把字纸炉亭建得非常考究,意在提倡乡民发现有字的纸张不可乱弃,以免有辱先圣,可见那个年代的乡绅和乡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张家堡成了名副其实的平阳望族。杨配篯、杨配仁、杨慕俦诰赠奉直大夫;杨慕侃、杨悌高中举人;杨慕皋、杨镜澄等二十多人考取贡生、庠生等功名;杨寿南、杨峨甫等五人留学日本;著名数学家杨忠道院士留洋美国,温州著名作家诗人杨奔桃李满天下,他们也都经历了字纸炉亭烟火的熏陶。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1960年,平阳平等乡中心学校为了弥补校舍紧张,拆除字纸炉亭和三圣庙五间台门,从此那百年文物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一转眼又6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学生已进入古稀之年,字纸炉亭再也无人提起。

  宜山字纸炉

  佐证当地文化中心

  近日,苍南宜山中学副校长薛思雪撰文讲述宜山陈氏家族的憩楼,引用毛家友《古镇遗风》的记载:清廪贡生陈际中因参与张家堡杨配篯组织的团练保境平乱有功,被派遣桐庐为教谕,光绪元年(1875)为龙湖书院主讲,并在憩楼和仓圣祠旁创办了“星岩书院”,为宜山弟子提供了自学藏修之所。同时他在憩楼对面增设惜字炉,供人焚烧字纸。字炉比一间屋稍大点,西南面是民房,东北二面朝路,从外表上看,很像一个亭子立在那里,只有朝北半腰开口。整座炉子用青砖磨缝雕刻而成,三面有刻花立柱,炉脚莲花座,炉口两面有对联和扇状横额,上面都刻着人物,雕刻十分精细,水磨接缝,就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品摆在那里,和旁边许府殿、憩楼相和相彰。一个那么漂亮的字纸炉,见证宜山惜字崇文风俗,也佐证了这里是当时宜山的文化中心。

  在宜山球山南麓的魁星阁近旁,还曾有一座字纸炉亭,是砖雕的叠檐建筑,亭高三米许,占地约九平方米。亭的四面有楹联,飞檐雕栋,装饰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的浮雕,剔透玲珑,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常有雅好者前来观赏。当地的商家住户都习惯把字纸、旧账簿、被损的书本之类的废物,运到这里焚烧。

  宜山陈青秀老师有文提到:一天,我听人说,魁星阁的字纸炉亭遭到毁坏,次日遇杨奔,他听了耐不住性子,立刻要前去看个究竟。到了魁星阁,只见字纸炉亭依然如故,并没有发现被损坏象,正在冒出一缕缕青烟,一本厚厚的书躺在炉口边上,已被烧去大半个角。我伸手把那本烧坏了的书抓起来往地上一摔,再拿起来往墙上拍去遗烬。这是一本16开、600多页厚的书,托在手上热烘烘的。杨奔把书接了去,他翻了一下说:“这是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你有兴趣带回去慢慢看吧!也好。”

  凤卧字纸炉

  唯一仅存文物

  文史研究者蔡听涛告诉我:“温州各地字纸炉亭基本不存在了,唯一知道的是平阳县凤卧镇还有一座。”

  凤卧字纸炉位于塔边自然村田间路头,高约6米,为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周边用块石和三合土砌筑围墙,高1.5米,占地面积约38平方米。字纸炉四周设廊柱,呈圆体,柱上阳刻六副对联,字迹可辨,笔力遒劲。上层供奉文昌帝君,四周廊柱上有蟠龙,塔顶画栋飞甍,重檐翘角,居中石葫芦台座上置三叉戟。

  字纸炉台基呈正方形,青石质,基座系须弥座式,上置大理石衬台,台面雕饰简约大方,高2.1米。东北面用青石封砌,上作仿木构石亭。亭为二层重檐,正立面面阔三间,用四柱,柱间均刻有文字,额枋处题“敬惜”字样,歇山顶,顶部作攒尖葫芦顶,亭通高4.9米。亭内置一字纸炉,炉膛内黑黝黝的,依稀有烟尘的痕迹。

  据凤卧《黄氏宗谱》记载,乾隆六年(1741),浙江学政邓钟岳曾为当地黄维浩题赠“文元”“诗礼承传”两匾,嘉庆十年(1805)黄大儒中进士,清代黄家还有贡生十二人、乡饮宾四十人,字纸炉就是在那个文风茂盛的时代下建设的。据当地人反映,现在偶尔还有人把废弃的字纸送来祭拜焚烧。

  这座字纸炉塔保存完好,形制优美,是平阳县仅存的孤品,被列为平阳县第一批文保单位,让人怀想当年那黄家人书声琅琅的浓浓景象(更多介绍详见温州日报风土版2006年6月20日《“敬惜字纸”和字纸炉》与2021年4月11日《人文古迹凤卧湾》)。

  网络科技的发展,迎来了无纸化办公的新时代。但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文字与纸张仍会长期存在,值得敬惜。字纸炉亭见证了乡民敬重字纸的风尚,见证了古代文人惜字崇文,重视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字化烟云炉留翰墨——追记字纸炉亭

  杨观达文/摄

标签: #温州新闻 #温州市委市政府官网 #温州人事 #温州政务 #温州房产 #原创新闻 #突发新闻 #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