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经验和建议很重要
更要尊重考生兴趣和意志
2021北京高考今天结束,接下来志愿填报就成为考生及家长的另一场考验,不仅决定着能否在成绩框定的范围内考上更理想的大学,而且关系考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轨迹。
志愿填报是一门技术活,市场随之出现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产业链。这几天,各类填报技巧漫天飞,各路专家“大神”指点迷津。一些家长为购买辅导服务不惜花费上万,把孩子的命运大胆交到专家或伪专家手心。还有的家长亲自上阵,早早扎进历年录取信息的汪洋大海,研规律、画表格、问老师,再基于自身经验和观念,解锁孩子填报单上的未来谜题。
话题“高考填志愿该不该听家人的”,也应景地冲上热搜榜单,引发六千万余次围观讨论。从过来人争相分享的故事来看,许多考生的志愿单并不是个人真实意愿的表达:被迫按照家长心愿填报、甚或被家长偷偷篡改志愿的比比皆是,全家为此闹到鸡飞狗跳的也不乏其例。不过,也有一些网友悔恨当初太过任性,没能听进家长的意见。
无论在外花钱问路还是自己点灯熬油,都是家长渴盼孩子前途明朗的一片苦心。但该在志愿单上提笔的,到底是家长还是孩子?不可否认,孩子常年背负学业压力,少有机会了解社会,而家长具备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更擅长理性地总结热点行业,分析就业前景。基于此种情况,家长有责任向孩子提出科学中肯的参考建议,避免孩子对专业和学校的盲从选择。
不过,如果家长就此认为自己的建议就是权威答案,认为考生的声音没有被参考的必要,甚至以长辈的身份来强扭孩子的选择,那就走向了一个极端。在决定未来发展的重要时刻,考生当然不是局外人;历经数年苦读后,他们也大多有了自己的爱好和判断,种下了个人规划和人生梦想的种子。关爱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责任,尊重孩子的意愿则是履行这一责任中该有的智慧。
注重对兴趣学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规划人生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不仅是父母在辅助报考时该有的思考,也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不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工作,和在擅长热爱的领域耕耘打拼,是关乎痛苦和快乐的不同人生,给孩子带去的精神感受将大相径庭。为什么许多网友时隔几年甚至十几年,仍然对被迫填写志愿的一幕耿耿于怀,一是梦想、方向被操控那一刻的滋味不大好受,更大的原因则是由报考一刻划定的看似完美的人生方向,经事实证明并不适合那个只能被动选择的自己。
家长希望告诉孩子哪条路更契合世俗标准的安稳丰盈,固然无错;但更重要的,是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天赋特长,思考哪个专业更能调动他们的生命活力。高考志愿填报,家长不该有“一手包办、我更权威”的心理。
标签: #孕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