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
.hzh {display: none; }普查数据显示,以2020年11月1日为标准时间点,中国总人口为14亿1178万人。此前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总人口已低于14亿人,出现了“自1949年来的首次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十年间增长5.38%,年均增长率为0.53%。相比2000年至2010年,增长率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普查数据也反映出人口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老龄化已成基本国情。”
最近人口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已经多年,预计 2012-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 1.94 亿增长到4.83 亿,老龄化水平由 14.3% 提高到 34.1%
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原因是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全人口中少年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和人口出生期望寿命显著延长。人口老龄化所传递的积极信息是,那些导致人类在青壮年时期死亡的传染性疾病已经不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何柳等发表在《中华疾控杂志》的文章指出,人口老龄化对脑血管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增加的影响程度在女性人群中更为明显,对肺癌、肝癌、冠心病死亡率增加的影响程度在男性人群中较为明显; 分城乡比较,人口老龄化对肺癌、肝癌、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影响在城市人群较突出,对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的影响在农村人群更明显。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群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针对不同人群的老龄化程度,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国际人口学界于90年代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健康老龄化理论。2002年,基于老年人的社会权利学说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目前迫切需要针对老龄人群采取综合性的公共卫生行动。目前尽管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已具备了立刻采取行动的足够依据。无论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如何,目前每个国家都可以为之而采取行动。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中国老年健康蓝皮书》主编刘远立此前对蓝皮书解读指出,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健康老龄化”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理念是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
《中国老年健康蓝皮书》报告指出,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为老年人提供可用、可及、可接受和优质的健康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其次,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为其提供支持性的养老、预防、医疗、康复、照料环境,通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来极大地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财政负担。此外,措施的实现会使健康、活力的老年人增加,带来人力资本折旧率的降低,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
据1950-2050年中国人口增长趋势(联合国,2007年)根据《 2006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修订版,可以预期中国的人口增长缓慢-从2005年的13.1亿增长到2030年的14.6亿。根据中等变量预测,到2030年,人口预计将在2050年下降到14.1亿。 这意味着生育力略有增加。 在恒定的生育率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将在2025年后开始下降,到2050年将达到13.4亿。但是,采用高生育率的变化,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50年将达到16.5亿。这表明,即使生育率略微增加,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轻松地将另外2-3亿人口增加到中国的人口中。
老龄化应对
近年来我国低水平的生育率、逐步提高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医疗水 平使得老龄人口的不断积累,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还将面临一个加速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加重将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于国际老年人日发布的最新报告,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于2050年达到现在的两倍,并会引起重大社会变化。世卫组织最新报告认为有极少证据能证明在人类延长的寿命里人们的健康状况比之前几代同龄人的健康状况要更好。
报告提出了三个关键行动领域,要求根本改变社会关于老龄化和老年人的看法,并认为这些行动将有益于现在和今后老年人过上新生活。
第一项行动是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环境。关于这项行动,可以从世卫组织全球关爱老人城市和社区网络找到很好的例子,该网络目前已包含来自33个国家的280名成员。该网络的事例包括印度新德里贫民窟老年人生存安全改善项目,以及澳大利亚和爱尔兰应对社交孤立和孤独的“男士公棚”项目。
第二项行动是调整卫生系统使之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一点至关重要,要求将现有卫生系统从以治疗急性病为中心转变为能提供更多老年人多发慢性病持久照料的系统。目前已取得成功的行动都可扩大规模并介绍给其它国家,比如巴西的多学科专科医生团队建设项目中将理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职业治疗师、医生及护士组成医疗团队的经验,以及加拿大开展的照护机构计算机化临床记录分享项目的经验。
第三项行动是政府需发展长期保健系统,减少急性卫生服务的不必要使用,保证人民能够在生命最后阶段活得有尊严。在未来,家庭需要获得更多照料老年人的支持,从而把妇女从家中老年人主要照顾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她们能在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在这一点上,荷兰开展的互联网家庭照护支持系统以及越南的老年人互助协会支持活动等简单的做法都让我们看到了很大希望。
-----
附:普查主要数据
(一)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四)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八)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民族人口。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标签: #孕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