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杨梅枝头的科技蝶变 科技特派员解码山区共富新路径

wenzhou 3699

  文成杨梅作为文成县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凭借独特优良的品质,在多项评比中载誉而归,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已然成为当地第一大水果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据着突出地位。然而,在产业繁荣的背后,良种老化、抗灾能力不足等隐患逐渐暴露,导致果农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在这关键节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派梁森苗研究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奔赴文成,为杨梅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守护住了山区农民的“摇钱树”。

  

  突破困局,迈向国际舞台

  2019年10月,梁森苗研究员肩负重任,担任文成县团队科技特派员杨梅产业首席专家。到任后,他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深入各个杨梅种植基地调研。经调查发现,文成杨梅种植长期依赖“荸荠种”“东魁”等传统品种,品种结构相对老化,采摘周期偏短,不仅导致杨梅市场供应期受限,也严重制约了物流配送范围的拓展。

  为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自2020年起,梁森苗积极行动,从兰溪、上虞等地精心引进“早佳”“早炭”等16个优质杨梅品种,借助大棚促早栽培技术,大幅提前杨梅采收期。与此同时,梁森苗团队围绕杨梅采前采后关键环节,系统优化集成采前养分调控、采后降湿降温,以及防振保温等保鲜技术,极大地延长了杨梅运输保鲜时长,拓宽了物流配送半径。此外,梁森苗协助文成县杨梅协会制定并发布了3个出口杨梅系列团体标准,使文成县成为浙江省首个制订出口杨梅系列标准的县。凭借这套标准,文成县成功培育出12家出口杨梅示范基地,示范总面积达3490亩。如今,文成杨梅已成功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远销意大利、阿联酋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技术革新,实现质效双升

  近年来,随着文成杨梅产业的不断发展,杨梅林逐步出现树体过高、树冠过密、树势衰退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梁森苗团队积极引进省力化装备,系统实施“三疏一改”技术体系:针对树冠密闭、病虫害肆虐以及结果过多导致树体老化的杨梅树,采取精准疏伐措施;运用截大枝矮化与疏删透光技术降低树体高度,增强树冠通风透光性;结合疏枝疏果与人工疏果技术,合理控制挂果量;对果园进行全园翻耕,增施微生物肥,改善土壤结构。在实施“三疏一改”的基础上,梁森苗建立示范基地,配套大棚促早、采前落果防控等技术,开展试验与示范应用。这些举措成效显著,杨梅果形增大、果重增加、采收期提前,实现了品质与效益双提升。经统计,实施“三疏一改”的果园,亩产值达到14382.5元,相比对照亩增效14.7%。

  

  授人以渔,筑牢人才根基

  梁森苗深知,要实现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培养本土技术人才。自派驻文成县以来,他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累计组织12场线上线下杨梅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吸引1.5万余人次参与学习,发放《出口杨梅生产基地建设规范模式图》等技术资料1000余份。培训过程中,梁森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员深入杨梅种植基地,现场指导苗木种植、花果期修剪等关键技术环节。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也未曾停下技术推广的脚步,撰写《杨梅树寒潮后扶伤措施》等技术资料,录制《杨梅春季生产管理》等教学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远程技术指导297场次。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培训,梁森苗成功培养了一批本土技术骨干,惠及文成县3.1万梅农,为文成杨梅产业的长远发展筑牢了人才根基。

  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梁森苗用科技特派员的初心与担当,将论文写在浙南群山之间。当科技创新邂逅传统产业,这场始于杨梅枝头的蝶变,正在文成大地上谱写出科技兴农的壮丽诗篇,为山区共同富裕提供了鲜活样板。

来源:文成新闻网讯

原标题:杨梅枝头的科技蝶变 科技特派员解码山区共富新路径

通讯员:叶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