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温州的这些“蛇地名”你知道吗?温州的这些“文物蛇”你见过吗?

温州网 5938

温州网讯 乙巳蛇年将至,各种蛇元素产品相继面世。蛇被誉为“小龙”,代表着灵气、聪明与繁衍生息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蛇年,温州有哪些蛇元素呢?

这些温州地名与“蛇”有关

2024年10月31日,温州市民政局举办《温州市地名志》出版发行媒体通气会,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温州市地名志》,这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市级地名志。

《温州市地名志》从2016年启动筹备,历经8个春秋,数易其稿。最终稿共198万字,分10卷。该书按“事以类从,横排竖写”的体例,由文本、插图两部分构成,以文字记述为主。文本设全市综述、建制、行政区划、街巷道路、自然地理实体、交通建筑物、水利设施、名胜古迹、历史地名、地名艺文共十卷。

除了以词条形式收录温州全市各类地名11402个,罗列自然村、历史地名等非词条形式地名20000多个外,还辅以地图30幅,地名照片69帧,形象地展示温州地名分布现状和特色,全面记载了我市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道路桥梁等各类基础地名,再现温州地理环境、文化蕴涵、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寻找温州哪些地名与“蛇”有关,记者第一时间就想到向《温州市地名志》执行主编之一的温州大学教授、温州大学地名研究中心主任盛爱萍求教。听到记者要寻找与“蛇”相关的温州地名,盛教授直言:“与蛇相关的地名很少!”

盛教授表示,《温州市地名志》一共记录了7处,分别是瑞安平阳坑的徐山村、永嘉的新民村(曾名东岸岙底)、鹿城仰义街道北部与藤桥镇交界处大毛山、龙湾天河街道中和村的长蛇山、起于乐清芙蓉镇上岙垟村的发祥岭古道、发源于泰顺罗阳镇碑排与乌岩岭林场交界的左溪、属南麂列岛的蛇头礁,“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由来的故事。”

盛教授举例介绍,徐山村,因山形似蛇,故名蛇山,村从山名,谐称徐山;大毛山,以山坡盛长茅草,得名大茅山;“茅”“毛”音近,故又称大毛山;又因山形蜿蜒似蛇行,故别名长蛇山。长蛇山,因山体形似长蛇,故名。发祥岭古道,因岭长而蜿蜒,状如长蛇,俗称长蛇岭;山巅岭头,常白云飞翔,又名翔云岭。蛇头礁,因岛上岩石似蛇头昂首挺立,故名。

这些“温州宝藏”与“蛇”有关

记者注意到,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近期均有与蛇相关的文物展出,部分博物馆专门推出了蛇主题展。那么,温州藏着哪些与“蛇”有关的“宝藏”呢?

碗窑古戏台

碗窑古戏台藻井壁画

坐落在苍南玉苍山西南麓、桥墩水库上游的碗窑古村,早在2013年就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相关史料可知,古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如今的古村,融古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古村现在仍有300多间清代古建筑,依坡而造的古龙窑,相对而建的三官殿与古戏台,利用山势引水建成的八级水碓,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碗窑古戏台和三官殿相对而建,是碗窑古村落独具魅力的两处建筑。其中,碗窑古戏台为清代木构建筑,保存完好。该戏台是清代以来碗窑村民观看社戏的地方,始建于清乾隆年间。2019年,一本汇编碗窑古戏台藻井壁画的专著《那年,小青还是一条鱼》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编著人是苍南当地学者杨树,其表示,碗窑古戏台藻井壁画所画《白蛇传》,既有乾隆时期流行昆曲剧本的情节,也有同时期《白蛇传》小说的情节,可以说这是200多年前温州版的《白蛇传》。

晋圆圈弧线蛇纹圆形骨雕小饰件

清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   

1874年至1896年墨西哥鹰叼蛇图案8瑞尔银币

汉蛇头柄青铜灯盏

除了这座“宝藏”戏台外,温州博物馆里也藏着一些“蛇文物”。1月26日,记者从温州博物馆了解到,目前其馆藏文物中与“蛇”有关的文物,包括有北宋彩塑真武大帝像、汉蛇头柄青铜灯盏、晋圆圈弧线蛇纹圆形骨雕小饰件,以及两件清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一套1874年至1896年墨西哥鹰叼蛇图案8瑞尔银币等。其中,北宋彩塑真武大帝像目前正在展出。

北宋彩塑真武大帝像

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 ,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淮南子》中记载的五兽之一,即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龙,又称天官五兽。在白象塔里发现的北宋彩塑真武大帝像上就出现了玄武。这件造像的真武大帝头披蓝黑色齐腰长发,肩系石绿色肩巾,身着蓝色大袖袍,袖口束结;外罩贴金箔明光甲,肩佩护肩、披膊,肘部伞状护甲,小臂戴臂甲;胸束勒甲绦带,腰系革带;佩饰贴金鱼鳞纹鹘尾及贴金草花纹膝甲,衬蓝色腿裙,内穿红地贴金箔菱形纹缚裤;右手提剑,跣足踏玄武(龟蛇合体);蛇身缠龟二周。

另外,记者从瓯海区博物馆了解到,该馆也有不少与“蛇”相关的“宝贝”,比如战国蟠虺纹青铜豆,盖上饰两组蟠虺纹带,豆盘上腹部饰一组蟠虺纹带;还比如战国蟠虺纹青铜双耳舟,腹部依稀可辨蟠虺纹饰。虺,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蝮蛇一类的毒蛇,引申指小蛇,又引申指蜥蜴类的动物。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温州的这些“蛇地名”你知道吗?温州的这些“文物蛇”你见过吗?

记者 陈培培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温州博物馆、瓯海博物馆

标签: #温州新闻 #温州市委市政府官网 #温州人事 #温州政务 #温州房产 #原创新闻 #突发新闻 #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