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35岁+”有何不可

温州日报 5732

  近期,“35岁就业门槛”再度被热议,话题“建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纳入法律”一度冲上热搜。

  “35岁+”有何不可以?站在“35岁”的门槛上,人们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也有重新再出发的勇气,这本是值得称赞的事。在就业和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为何还对“35岁”的年龄界限如此严苛?当人们调侃70岁正是闯的年纪,三十而立之年,又有什么理由被拒绝?

图源:央视网

  一

  35岁的分水岭,仿佛是职业生涯中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一到35岁,就业限制、职业瓶颈及社会焦虑现象就随之而来。企业在招聘、晋升时,往往对35岁以上群体存在隐性排斥‌,从而导致职场人陷入“35岁危机”。

  招聘公告上的35周岁限制,这一提法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当时《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明确,公务员招考年龄不超过35岁。

  公考带来参照效应,职场“35岁”逐渐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虽然《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禁止年龄歧视,但因为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事实上很难有效执行。

  加上我国年轻劳动力充足,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求职,企业往往更倾向选择年轻、薪资要求较低的人群。尤其是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变动大,企业认为年轻人更具创新力,适应能力更强。而“35岁+”则容易被贴上“性价比低”“可塑性不足”‌的偏见。

  多重因素叠加,“35岁危机”不仅是个体焦虑,也成了群体困境。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调研发现,35岁限制入职现象成为影响青年人就业,特别是高学历年轻人就业的严重障碍,有的单位还设置了32岁、30岁、27岁等根据学历分段限制的条件。

  二

  该如何准确定义“35岁”?中年劳动力的优势价值为何被遮蔽?

  岁月流金,每一寸光阴都有宝贵价值。唐宋八大家的苏洵,37岁才认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潜心写出《几策》《权书》《衡论》等经典文集;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42岁才开始创业;肯德基创始人哈兰·桑德斯62岁时开设第一家肯德基餐厅……

  人生辽阔,无论哪个年龄,都允许再出发,社会也需提供相应的宽容和沃土。

  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与之相应的,初次就业时间就会推迟,同时,我国又已经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那么,早早遇到“35岁瓶颈期”,职场人就容易从这个节点开始,陷入“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的尴尬境地,加剧职场焦虑。

  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关注。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因为学历不高,他们通常从事重体力或家政服务类工作。年龄就业门槛前,为了能够争取到工作,大龄劳动者的权益就更加难以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种因素加速资源流动,人力资源也更加注重高素质、高技能,而非单纯比拼体力或延长劳动时间。职业适配程度,得建立在能力、经验和潜力的综合考量之上,而非某个冰冷的年龄数字。

  人们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无法速成,35岁前后,人的决策判断能力恰好进入黄金期,心性更为成熟稳健。试想一旦中年人把阅历和经验优势转换成创新动力,投入新工作,很显然在风险预判、跨部门协调、社会资本聚合等方面比年轻人更具优势。

求职者在招聘企业展位前查看岗位需求。图源:新华社

  三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今,价值观多样包容,“35+”职场人跳槽、再就业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公考也对年龄界限调整,公务员考试中,不少省份对硕士、博士毕业生年龄放宽至40周岁,从实际举措上消除年龄壁垒。

  破除年龄限制困境,不仅关乎每个求职个体的切身利益,更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释放人力资源潜力、提振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

  但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缓解“35岁危机”,需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共同参与的可持续机制,加速形成“经验即资产,学习即投资”的新型人才生态。

  完善政策与法律,‌保障平等就业权。年龄就业就职限制纳入相关法规,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加大立法和执法监督力度,降低维权成本,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系统性建立岗位能力标准认证体系,替代简单的年龄限制,如,可建立阶梯式社保缴费机制,实行“新老人才配比制”,确保“35+员工”占比。

  盘活人才资源,‌倡导“能力本位”用人观。用人单位建立能力本位评估体系,引入职业能力测评机制,让资深员工的资本和能力可评估、可转换。支持阶段性就业,允许弹性积累工作年限,让员工劳逸结合,以最佳状态投入高效工作。建设职业转型支持系统,完善职场能力再提升体系,资助中年创业项目,建立行业人才流动站,试点跨领域轮岗等。只有充分结合年龄匹配度,用人单位才能充分盘活人才资源、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实现人力和用人单位效益的双向奔赴。

  提升个人能力,‌革新社会观念。职场人也要主动学会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积极地为自己赋能,保持职场竞争力。只有摒弃“职场老人”的优越感,警惕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时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与执行力,才能拥有重头再来的魄力,具备重新选择职业的优先“选择权”。社会观念中,也需要重塑中年价值认知,35岁不应是职场抛物线的顶点,而应是第二增长曲线的起点,是干事创业的黄金时间点。跨越年龄的限制,逐渐让“人力资本长期主义”理性回归。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35岁+”有何不可

标签: #温州新闻 #温州市委市政府官网 #温州人事 #温州政务 #温州房产 #原创新闻 #突发新闻 #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