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董每戡造型
青年董每戡造型
温州网讯今年是著名戏剧家和戏剧史研究专家董每戡先生逝世40周年。由瓯海区委宣传部、瓯海区文联与温州市戏剧家协会合作,根据作家周吉敏作品《戏剧家董每戡心香一瓣鹤归来》改编、创作以董每戡为人物原型的瓯剧实验剧《那年梅开鹤归来》,将于12月16日(本周三)19:30在市区东南剧院上演。
作为今年省、市重点文艺精品打造的舞台艺术精品的瓯剧新作,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方汝将主演。方汝将是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温州市文联副主席,温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多年来,方汝将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为温州打造“戏曲故里”金名片、推动温州戏剧艺术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此番,《那年梅开鹤归来》又将带来观众怎样的期待,让我们提前“探营”,先睹为快。
南戏故里走出的一代戏剧大家
董每戡(1907—1980年),我市瓯海人,著名戏剧家和戏剧史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戏剧简史》《西洋戏剧简史》《西洋诗歌简史》《琵琶记简说》《三国演义试论》《戏剧的创作和欣赏》《说剧》《五大名剧论》《笠翁曲话拔萃论释》等。青年时期,他以剧抗战,组织戏剧革命运动,编写剧本,解救“剧本荒”,振奋“民族魂”。中年,他潜心研剧,百衲纸稿,书写出百多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践行“报国还凭笔一枝”的崇高信念。董每戡对我国戏剧史的研究作出了两次里程碑式的贡献,一是创立了“剧史家”思想体系,二是构建了“戏剧史体系”。他为我国戏剧史研究写下“本体”回归的第一页,是继王国维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与开创性建树。
董每戡也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青年时加入“左联”,在田汉的领导下,与鲁迅、郁达夫、郭沫若、柳亚子、丁玲、艾青等文化大家一起共事。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辗转各地组织开展抗战戏剧运动之余,还创作了《敌》《保卫领空》《最后的吼声》等十五部剧作。音乐家冼星海、聂耳、贺绿汀、张曙等为他剧本谱过曲。
1943年董每戡转入教学,先后在内迁四川的东北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并潜心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1949年出版了《中国戏剧简史》《西洋戏剧简史》等,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说剧》《三国演义试论》《琵琶记简说》等。
“长沙诂戏”21年,董每戡一双病手写下100多万字的手稿。1979年,董每戡落实政策重返中山大学,说自己是“化鹤归来”,踌躇满志投入创作。虽然病体熄灭了董每戡的创作火花,他于1980年春天病逝于广州,但他治学报国,其矢志不渝的一生波澜壮阔,垂范后世。
董每戡曾说自己是“南戏乡亲”。董每戡是南戏故里的流风余韵滋养出的一代戏剧研究大家,是中国戏剧学术研究的一座高峰,是温州走出去的一代文化巨子。傲梅开,香清远,董每戡学术报国的赤子情怀,永立学人的精神世界。
瓯剧演绎戏剧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瓯剧实验剧《那年梅开鹤归来》演绎的正是董每戡波澜壮阔的一生。主演方汝将介绍,该剧截取了董每戡风雨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四个剖面,集中写照其“残手书春秋”的治学精神和报国情怀。
青年时期,董每戡扛起戏剧之宣传武器,奋力投身抗日戏剧运动,在日军空袭之时遭受了剧本书稿尽数炸焚的沉重打击,他咬牙挺身,重新站立,笔尖更锋地解救“剧本荒”,振奋“民族魂”。
新中国成立后,董每戡在全国高校首开“中国戏剧史”体系课程,常与田汉等专家学者聚论学术,潜研勤作。他佳作连得、成就频频,尤以《三国演义试论》创下热销之最。
特殊年代,中年董每戡遭遇了失稿,百万字著作手稿遭劫。董每戡不退缩放弃,全身心写稿,自演自研,深推细磨。旧疾频复、痛苦连年的董每戡,以一双残手、半副病体、超人毅力,推写百万字作,用尽百衲纸稿,收获文化之所得、精神之财富。
1979年,董每戡重返中山大学,他如寒梅傲放,凭着“报国还凭笔一支”的顽强信念,修复残稿,再吐胸中深藏的剧史鸿篇,力扬民族戏剧瑰宝的文化自信。
方汝将说:“有着400年历史的温州本土瓯剧,谱写一个温州近代文化学者的治学报国人生经历,这是之前从未尝试过的。首次将董每戡搬上艺术舞台,不仅拓展了瓯剧剧目,更是温州戏剧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实验’。”投入排练两月,方汝将瘦了整整六斤。“我为董先生消得人憔悴。”方汝将如是说。“从演员呈现的角度,这个戏是实验性的”,方汝将携领八位年轻演员,以“教学相长、协同探索”的方式完成这部原创作品。
强大的80后青年主创团队出品
一部文艺精品的出炉,除主演的努力和付出外,还需要优秀主创团队的精诚协助。值得关注的是,除编舞张德华外,《那年梅开鹤归来》整个作品均由80后担纲,集中了省内一批年轻的新锐戏剧人,富有朝气,敢于突破。文学顾问周吉敏,曾获琦君散文奖特别奖和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多年来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对古道、塘河、琦君等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编剧安声,作品有《短歌行》《周仁》《留伞记》《英·魂》《珍珠塔·惊塔》《赵氏孤儿·献子》《杀狗记·救兄》《夜·空》《偶像》等;导演姜振宇,导演过越剧《忆十八》《狸猫换太子》(温越版)、黄梅戏《太白醉》、闽剧《墦间祭》《紫玉钗》《孟丽君》、越剧艺术专场《尹越年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晚会《松古遗芳》等。
作曲蔡南正,是近年来温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不可多得的作曲家,多部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浙江省舞台艺术精品扶持,浙江省“五个一”温州市“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为传扬瓯越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温州地方戏曲艺术做着不懈努力。
舞美设计吴放,曾获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文华剧目奖,省“五个一工程”奖、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灯光设计祝世明,作品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越剧节”金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等奖项;服装设计杨孙硕,曾为新编越剧《碧玉簪》、新编越剧《何文秀》、新编越剧《狸猫换太子》《丝路行吟》诗画浙江戏曲雅集等担任服装设计;造型设计王芳,除瓯剧外作品涉及京、昆、话、豫、粤等各大剧种,参与剧目多次荣获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昆剧节各项大奖以及浙江、河南、四川等省戏剧节的各大奖项。
编舞张德华,温州本土舞蹈家。曾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地域特色,内涵丰富的舞蹈作品。舞蹈《山里的太阳》《看三月》《喊山的山哈娘》《水印江南弄》《乡谷季风》等多个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十佳编导奖;第五届、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优秀创作奖;第十届全国舞蹈“群星奖”比赛作品银奖;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浙江省音乐舞蹈节创作一等奖等60多项。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