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状元派人到温州找造桥高人 塘河边铁栏井有段有趣传说

LECMS 1784

  温州网讯 水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文色彩的符号之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有了水井,就有乡村、集镇、城市,就有买卖集会、休闲娱乐,也因此诞生了“市井文化”。而在塘河边,有了水井,人们依河而居的生活就改变了,逐水而居渐渐演变成为依井而居。

  据记载,温州在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开始建城。当时郭璞客寓温州,为城选址,同时协助建城。在城内开凿28口水井,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居民的用水和适应战时的需要。

  今天,记者就带大家聊一聊现存的二十八古井之一的铁栏井的故事,它有什么有趣的传说呢?

  铁栏井入省保

  铁栏井位于鹿城区铁井栏7弄7号民居西首。井栏呈圆形,内壁铁铸,下圈铸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上圈铸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清咸丰元年(1851年)于井栏外围以青石,口沿用扇形青石板平铺成环状,口径1.69米。井腹似瓮,用青石垒砌,深约5.6米,井水清冽,常年不枯。铁栏井,井栏弧形青石板上共有两处题刻,其中一处镌有“咸丰元年(1851年)岁次辛亥孟夏吉立,铁井栏,兴文坊阖里信士重建”;另一处为“民国七年(1918年)戊午夏立,合地重建”。全省仅三处以单体井入省保,其中温州两处,一处就是铁栏井。

  三人、双目、一口井

  说起铁栏井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北宋状元蔡襄在泉州当知府的时候,想在惠安路阳江上造一座洛阳桥,消息传开好,百姓拍手称快,纷纷前来帮工,但桥却怎么也造不顺利,每次安下牢固的桥柱石,都会被海潮冲倒,反反复复好几次。为此,蔡状元日思夜想也没能想出办法来。

  一日,他实在疲倦,伏在案几上睡着了,一觉醒来便喊用人过来,称:“我刚才做了个梦,若要造好洛阳桥,须到温州请三人一双目的人来。你快去叫夏德海来。”不一会儿,夏德海来了。蔡襄说:“你去温州请三人一双目人来,即日就登程。”

  夏德海当即连夜赶到温州,可走遍城区都没寻到。

  过了几天夏德海盘缠用尽,为解烦闷,来到温州东门外,正走着,迎面过来三个人。前面走的是个单只眼,中间是个瞎眼,后面这个,也是单只眼。夏德海一想,这不正是三人双目吗?

  他便紧紧尾随那三个人,奇怪的是,怎么也跟不上。三个在前走,一个在后跟,弯来弯去,到了兴文坊,三个人在河边一口井的旁边坐了下来。夏德海也在一旁不远的地方坐下,紧紧盯着三人。不一会,一个单只眼从肩上卸下破袋取出三个柑,随手剥开一个,三人吃了起来。剥到第三个,夏德海忍不住走向他们,只见其中瞎眼的说:“留一瓣给那个福建人客吧,他从东门外一直跟到这里,也蛮辛苦。”夏德海一听,心头乱跳:“他是个瞎眼,怎么会知道我从东门跟到这里?还知道我从福建来的!”这时,那个剥柑的单只眼站起来随手把柑皮朝河里一扔,三个柑皮转眼变成三朵红艳艳的睡莲。

  夏德海看到这件奇事,肚里明白了,就对单只眼施了一礼说了自己跟踪他们的原委。单只眼听后,便问瞎眼去不去,瞎眼掀了头上的破毡帽,理开头发,头顶心上露出一只眼睛来,朝天眨了几眨后,连连说:“可去,可去。”

  夏德海惊得舌头外吐,又见那剥柑的单只眼转身问另一个单只眼几时去。单只眼正坐在井沿上,脱落右脚破拖鞋,伸入井中晃来晃去,说:“马上去,马上去。”

  这时候,瞎眼也走到井边,在井沿上轻轻一掰,掰下了小块井石交给夏德海,说:“老兄,我们先走了,这点给你拿去做盘缠,赶快回泉州报信去吧!”夏德海接过手一看,变成白花花的银子了。那三人趁夏德海呆住时“咚咚咚”跳下井去。夏德海在惊呆中猛醒,急忙去拦,已经来不及了,只抓住瞎眼一只脚,瞎眼将脚一抽,那只破拖鞋就掉在井边,人消失了。

  夏德海看了看井黑洞洞不见底,叹了一口气,只得拣起井边的破拖鞋,回泉州交差了。回到泉州时候,只见那三人正在洛阳桥上安最后一块桥板石,安了半日,桥板总是摇摇摆摆。瞎眼看到夏德海到来,就说:“老兄,你怎么来得那么迟?快把拖鞋还我。”夏德海慌忙打开包裹,拿出一只破拖鞋交给他。那破拖鞋一垫在桥板石下面,桥板就平稳坚实了。

  加铁栏杆名“铁栏井”

  后来,温州老百姓知道这事后,觉得这口井竟然深能通到福建,若不留心掉落去,怎么得了。就筹资在井外头垒起一圈青石,还给这井加了铁栏杆。这井,后来就叫“铁栏井”。一叫二叫,不知道怎么就叫成了"铁井栏",现在还叫这个地名。

  二十八宿井与温州的城内河道一样留下的很少,不是被填了,就是无水或水劣。能留下的也仅是一些地名了,如甜井巷、双井巷、龙泉巷、桂井巷等等。举目高楼林立的城市,在红尘万丈中,一日新似一日,那一口又一口水井,也只能完成使命后,带着历史的记忆,渐行而渐远。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戴卓蕾/文

  魏一晓/摄通讯员冯波

标签: #温网 #新闻 #体育 #娱乐 #交友 #旅游 #文化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