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温州土特产成长记

温州小时报 7232

  温州网讯 温州,地处北纬28度,年均气温18℃,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饶、独特的乡村物产,有31项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名单。

  温州土特产,不断修炼内功、伸展触角,正从东海沿海一隅触达更广阔的市场,征服舌尖与心尖。在《温州市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描绘的发展蓝图中,到2026年,全市乡村土特产总产值将达300亿元。

  聚力资源优势科技赋能推动品质提升

  文成糯米山药,口感细腻,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带着泥土的芬芳随温州人走向世界;温州大黄鱼,以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游”上了国宴餐桌,“游”出了15亿元年产值;洞头羊栖菜,不仅口感独特,且富含食物纤维素、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被称为“人类微量元素的宝库”……

  结合物产基础与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市聚焦“六个一”特色农业产业,即一盘菜(预制菜)、一条鱼(大黄鱼)、一根草(铁皮石斛)、一片叶(茶叶)、一个果(瓯柑和杨梅等)、一杯奶,重点围绕主体培育、品牌提升、产业延伸、市场推广、政策保障等方面,因地制宜推进我市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质生产力之风吹向山田、拂过牧场、掀起浪潮,不断夯实温州土特产的高品质与稳定性。以种业提升为例,通过建设全省首个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重点实验室,培育遗传改良“胚胎牛”,新生代奶牛实现14吨年产奶量,比自然繁殖奶牛提高约4吨,每头奶牛可为养殖户增收约5万元。

  随着环境测控、精确施肥、智能灌溉等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在种植业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广泛应用,“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科技创新联合体的陆续落地,温州乡村土特产持续提质增产,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力强链发展多维融合推动创新“破圈”

  土特产因保鲜难度大,难以长距离运输,往往难以形成较大的跨区域市场规模。何解?鸭舌作为温州本土特色小吃的一张金名片,占全国消费总量50%以上,探索出了一条农业“接二连三”、“老手艺”和“新技术”融合的创新之路。

  鹿城正新、瓯海森马、永嘉麦丰、文成博海等八大预制菜产业园区带动全市87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近250万元年产值,助力打响了一批特色名小吃,如今遍布全市各县(市、区)。

  得益于加工和包装工艺的持续迭代,鱼饼、烤虾、瑞安双炊糕、永嘉麦饼、平阳炒粉干、苍南矾山肉燕等省农家特色小吃百强榜选手,受到更多温州市外乃至浙江省外消费者青睐。

  “土特产”之间也尝试携手实现“破圈”。如不断推出的“茶+奶”和“奶+石斛”新品,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既服帖味蕾,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需求。

  土特产+乡村非遗,不断扩大“朋友圈”。如融合茶与瓯窑瓷器打造的“茶叶+茶器+茶点”三位一体的“温州茶礼”,精致而富有底蕴,广受欢迎;以泰顺“顺礼”为代表的区域伴手礼,以县域土特产组合为主要内容,正逐步形成区域IP的消费载体。

  聚力宣传推广联动“村游”打造品牌IP

  酒香还怕巷子深。品牌化发展,成了不二选择。

  目前,我市已创成21个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8个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平阳黄汤、温州大黄鱼、雁荡山铁皮石斛等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品牌培育还在继续下沉。以村为单位,通过实施“百村百品”特色村(镇)创建行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全市计划创建100个“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专”的“一村一品”产业集聚村。同时,在“村游”精品路线中串联、植入“土特产”,通过文旅融合,赋能土特产发展。

  来到乐清大荆,石斛康养、亲子度假、文创研学一应俱全;畅游洞头,不仅能领略海上花园的山海风貌,体验海霞特色文化,还能在鹿西岛品尝围坝养殖的深海大黄鱼;到永嘉开启一场千年古村宋韵之旅,品尝早香柚、番薯枣等土特产美食……

  迎来客,也走出去。

  去年11月,在温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温州千余种土特产产品亮相浙江省农博会,向全国采购商展示风采,邀请开展贸易洽谈、看样订货活动。明天,为期5天的2025温州乡村“土特产”嘉年华——年货欢乐购即将在温州科技广场与市民游客再度见面。

  近年来,温州土特产频频亮相国内各大展会活动,并同步开展直播推介,参与举办土特产云展会、云发布、电商直播等数字营销活动,温州土特产借力线上线下舞台,正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温州土特产成长记

  记者杨晓宴

标签: #温州新闻 #温州市委市政府官网 #温州人事 #温州政务 #温州房产 #原创新闻 #突发新闻 #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