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仁光参加诗歌分享会
温州网讯 八月,郑仁光出版了他的首部诗歌集《地平线》,该诗歌集收录了他二十余年间创作的诗歌精品。
诗歌是一种表达,有关人生、梦想、爱与自由。跨越地域与时代,人类共通的情感在诗中闪耀。时移世易,诗的美好却愈加彰显。郑仁光则视诗歌为与世界沟通的秘密通道,不被打扰的内心交流。《地平线》的出版,既是他对前半生诗歌创作的总结,亦是对生活的重启。
“遨游在诗歌的海洋中,你会发现,生活充满诗意。”今天,诗人郑仁光聊聊他的生活与诗歌。
抓住诗歌热潮的尾巴
郑仁光诗歌散见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山花》《星星》等杂志。他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并入选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
上世纪90年代初,读高中的仁光喜欢看书,但没有特别的喜好,流行什么看什么。那时,恰巧有两位温师院的大四学生来学校实习,其中一位实习老师是温师院诗社成员,这让仁光见识到了诗歌的魅力。
高中毕业后,仁光考上了温师院,也加入了诗社。仁光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的诗歌热潮其实已经慢慢退去,诗歌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受人追捧。不过在温州,诗歌还处于发展期,无论是校园里还是社会上,诗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上世纪90年代,温州还举办过几场全国性的诗歌联展呢”。
郑仁光自称是抓住了诗歌热潮尾巴的人,那时他对诗歌的喜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无论吃饭睡觉,还是运动游玩,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写出“惊世之作”。他会随身带一个小本本,一想到金句就马上记录下来,甚至睡梦中也在想诗句,也会为醒后忘记那些梦中佳句而惋惜不已。
郑仁光把大学时期跟诗歌的关系比作赶潮流、赶时髦,那时的年轻人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口,诗歌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诗歌教会了他生活
亦师亦友的温大教师崔勇评价郑仁光是一个早熟的诗人,1998年,还是一名在校生的仁光,他的诗歌已经成熟,他那时写了一首模仿俄国白银时代诗人曼德尔斯塔姆的诗作,让人印象深刻。而在这本《地平线》诗集中,有一首《一次从外婆家回来》,无疑也能证明他的早熟。崔勇认为,仁光在诗歌艺术方面的早熟,跟他持续的思考和练习有关,比如在他《一个男人就那样死去》《动词》《由观看车辙而起》等早期的诗歌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年那个年轻诗人走向成熟的努力。
仁光曾与诗友一起筹备过诗社,也筹划举办过诗歌节,并邀请全国名人名家来温州做客,共同探讨诗歌的发展。后来迫于生活的压力,仁光有10年时间几乎没有再碰过诗歌,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直到有一天,他领悟到生活亦是诗歌,诗歌亦是生活。在他此次出版的《地平线》中,有许多诗歌表达的都是生活细节和情感共鸣。
现在还有人写诗、读诗吗?仁光说,诗歌其实一直都在,每个省都有诗歌类的文学刊物,各地也经常举办各种诗歌朗诵会和诗歌节,他手机里有上百个诗歌微信群,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发表新诗歌。
郑仁光分享了一则趣事。有一次,他受邀去乐清一位诗友家做客,起先就三五好友一起聊天谈诗歌,后来大家呼朋唤友,从小茶桌换成大茶桌,最后摆了两桌都还坐不下。他才知道诗歌并不孤独,其实是有一批爱好者的。
郑仁光在为学生授课
诗歌亦如生活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仁光如今写诗都源于生活,是当下真实的表达。仁光曾做过一场手术,身体的痛苦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后来,他挂着吊针和尿袋,在病床上改写了诗歌《手术》。
郑仁光非常喜欢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歌,里尔克的诗歌以其深邃、细腻且表现力强著称,常使用简洁而精确的词汇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来打造出美妙的氛围。他的笔触温柔,能够描绘微妙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象征等,使诗作层次丰富、深度感人。
郑仁光说,里尔克二十多岁写出的诗歌,他在四十多岁时才读懂其含义,“诗歌真是有趣的事物”。
“诗歌是其他文体所不能取代的”,仁光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也常要求学生练习写诗歌,比如他会给学生出题,写风、写雨、写天空与大地,有时他会被学生具象描述的诗歌所打动,他希望诗歌能打动每个人。
如今,仁光在写诗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广诗歌,他会在教学中运用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创意思维,他还曾担任温州少年儿童原创诗歌大赛的评委。
“许多人问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你选择生活的一部分,它亦是与世界交谈的一个媒介与渠道。”郑仁光说道。
《地平线》是诗人郑仁光新起点也是他的“新的童年”。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郑仁光和他的《地平线》:诗歌教会了我生活
记者: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