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网络平台满屏都是关于记者节的话题,图文并茂,视频动图,引发大众共鸣与感慨。
在这节日氛围烘托下,我们好好来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自媒体时代,应该怎样当好一名专业的“持证记者”?
“人人都是记者”?
这些年,随着社交媒体崛起,尤其是手机全屏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人人都有了摄像机,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能发布自己的观点。于是,一个“著名”的说法开始笼罩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我们发现,哪怕再偏僻的小山村里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全覆盖,上微博、聊微信、刷视频、发抖音……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能成为“发布现场”ID。
真的人人都能当记者吗?站在网络洪流中,作为“持证记者”的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叩问。
网络自由不等于新闻自由。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新闻也绝非普通的信息言论。新闻信息的特殊,在于其真实性、公益性、导向性。这注定了新闻不同于其他服务性信息或自媒体言论,也注定了记者从事新闻信息传播行为有不可低估的门槛,更注定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记者”。最近,峰回路转的“姜萍事件”就给了受众较深刻的提醒,要学会理性对待自媒体的“七嘴八舌”,从专业的新闻报道中了解事实真相。
网络时代更需要“持证记者”。越是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越是“人人都想当记者”,社会就越需要专业的“持证记者”。网上发言并不等于发布新闻。有的爆料,只能作为新闻线索,需要专业记者去调查、去核实;对突发事件自发地进行现场“直播”,也未必有图就有真相,也需要专业记者去甄别;“负面思维”“反智倾向”“审丑情趣”“拜金主义”……毁三观的负能量言论属于网络垃圾,也需要专业记者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行清理打扫,还公众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怎样当好新时代“持证记者”?
在我们多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记者的传统模样刻在脑海里:
他们有一双铁脚,新闻发生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有一双慧眼,用冷静客观的目光观察世界,能识大势全局,也能显微见著;他们有一个善思的大脑,在纷繁复杂社会中保持定力,严密分析判断;他们有充满力量的笔和镜头,不断捕捉有思想、有温度、有影响的新闻……
一本薄薄的记者证,托举的是扎实的业务技能、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初心不改的职责使命。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真实”走好新闻现场每一步。
现场,一直是新闻的关键词,也是记者工作的场景,也是新闻真实性的前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记者义无反顾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用鲜血和生命记录民族解放的壮丽篇章;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记者用激情和汗水,见证时代大潮的澎湃,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记者用冷静与理性的新闻视角,思辨世界万象和人生百态。
有人曾这样比喻记者:新闻记者就像百花中穿梭的蜜蜂,从广袤的原野中采撷花粉,又一点一滴酿造生活的芬芳。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成熟,初兴时的兴奋已逐步被理性与理智取代,逐步回归对新闻信息的敬畏与守护,因为“记者不是人人都能当,新闻绝非随便可发布”。
善用“网言网语”,练好新媒体基本功,当好新时代的“在线”记者。
记者在见证、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时代也引领记者一同前行,时刻“在线”。
自媒体时代,新闻发布扩展到微博和微信;新媒体时代,宣传阵地多了公众号和客户端;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流量纳入了新闻阅读指标。
时代在变,“持证记者”的基本功也要与时俱进。扎实掌握网络信息传播技能,这是新时代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为了传递真实的、正确的、正能量的声音,记者要主动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的进程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可看性,同时具有一定教育、警示意义的新闻,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载体进一步深入挖掘推送,因势利导,增加新闻的生命力,通过线上线下双向融合,扩大新闻影响力和教育意义,使新闻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取得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
正如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所说,越是人人都有发言机会的时代,人人都能手握麦克风的当下,越是需要职业传媒人,他们能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规律告知读者,让主流声音牢牢占领舆论主阵地。
“记者之家”能为记者做什么?
“持证记者”坚守新闻一线的背后,离不开“记者之家”——记协,其全称是“新闻工作者协会”。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这是记协的前身,也是记者节的由来。
新时代下,记协该如何办好“记者之家”,能为记者们做些什么?
点亮导航的“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像在茫茫的信息海洋里漂泊。如果说,记者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记协就如同海面上的一座灯塔,成为信息海洋中的“导航者”,让新闻工作者顺着正能量的方向前行,引导新闻工作者心中有大局,眼里有真情,坚守底线,深入一线,用客观公正的报道传递正能量。
筑造跨界的“桥”。记协应该是新闻界里的“社牛”,不断搭建各界之间的“友谊小桥”,让信息流通无阻。在这意义上,记协还是“跨界高手”,不仅能跟新闻界的同行们打成一片,还能与政府部门、其他行业的大咖们“聊得开,说得来”。不管是科技、教育还是文化娱乐,记协都能找到“共同语言”,把各界的精彩故事和最新动态汇聚一起,实现信息共享。
提供成长的“梯”。在记协,无论是刚入行的“小白”,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将,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通道。在这里,从新闻写作到摄影摄像,从媒体融合到新媒体运营,各种培训讲座不断为记者们的大脑“充值”,助力业务成长与提升;在这里,记者们可以讲述故事、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协作共进,共享资源,提升效率,不断锤炼。
击响创新的“鼓”。一成不变的传播套路已成鸡肋,记协应是一位超燃的“创意鼓手”,不断敲击着激发创新的节奏,想方设法为记者提供各种创新“燃料”,让整个新闻界充满活力。记协犹如各种创意工作坊、创新大赛的“派对发起人”。在这里,记者们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创意,无论是新媒体的玩法,还是新闻报道的新形式,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坚固维权的“盾”。作为冲锋在前线的“真相探索者”,记者常常面临挑战和风险。此时,记协必须是维护记者权益24小时在线的“超级护盾”。当记者们在采访路上遇到信息被封锁、采访被阻拦甚至权益被侵犯等“拦路虎”时,记协就该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和舆论支持。唯有如此,记协才能真正成为新闻工作者心中有求必应的坚实后盾,才能真正进一步推动新闻行业规范化、法治化,记协也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记者之家”。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自媒体时代“人人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