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古道枫叶红

温州网 356
  徒步在满是落叶的小路上,沿途古木、红枫参天,秋风沉醉、古道沧桑,浓浓的秋色扑面而来!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文成县第十一届万种枫情节启幕,在一步一景之间写尽大自然的“枫”采。

QQ截图20231212204314.jpg

  文成多山,便也多古道。现存境内还有古道70余条,较为出名的有大会岭、龙川岭(五十二岭)、松龙岭、岩庵岭、余姚岭等。其中最为大家记挂的,当属大会岭。

  大会岭上起富垟村岭头自然村,下至大峃镇岭脚村,全长约5公里,有4500余级台阶。岭上多松树和枫树,枫树尤为壮观,大的有数百年树龄,有数丈高,夏天浓荫蔽日,秋至满目丹霞,据说此岭已有千年。

  每到冬季寒霜降临,红枫似火,这岭如其名,“会”聚起数不胜数的游客来此打卡。

  为何大家对这古道会情有独钟?为何同为一片落叶,这红枫的枫叶会格外撩人?

QQ截图20231212204356.jpg

QQ截图20231212204403.jpg

  先说古道吧!

  很多城里人对古道不熟悉,听闻乡间小道的诗意,却极少感受古道真正的蕴义。

  古道在乡下是极为常见的,绿影婆娑、流水潺潺、松涛涌动、蝉鸟和鸣、驿站飘摇等等印记,都是古道至今犹存的特色。

  古道分官道、栈道和山道,官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或是高速公路,是地方财政投资修建的,但不收过路费,没有“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霸道;栈道则是商道或军事用道,温州历史上以商道居多,像国内极为有名的“茶马古道”;山道则是简单的通乡、通村道路,顶多是现在的康庄工程,甚至是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绝大多数的乡下地方,古道其实就是路,是当年山里人生存的出路,盘绕着,似乎延绵不绝,虽籍籍无名,但所通达的,都是一个个庞大或者微小的族群。都能寄托着先人的梦想,在古道上,一步步走进现实。

  古道的构成,也视古道本身的“等级”。官道是石板铺成的路面,通常有驿站或驿馆。商道没有驿站驿馆,但有客栈,有些商道因商贾往来频繁,逐渐形成集镇。山道则有凉亭,多为行善之人积德而建。当然,无论官道、栈道还是山道,都有作为路的功能,上面依存的细节,有些因没有生命而凋落,有些在呵护中,至今仍然旺盛。

  再说红枫!

  红枫和许多树种,是现在所谓的行道树。它们照着古道的走势,并排着给遥望的前方一个去处的轮廓。当年的古道,容易在山洪等自然灾害中被毁,久而久之便踪迹全无。但有这些树木作为标注,便有了重修的方向。这些古树无论什么年代,都是被保护的对象,几百、上千年下来,苍迈遒劲,长盛不衰,圈定了古道曾经的走向乃至宽度,岁月积淀的影子,通常会在这种情形下,渐渐变得清晰起来。现在,很多古道失去了“路”的功能,被杂草给封闭了,也给路人遗弃了,但是,有红枫夹道,延伸着往远了去,你就能知道先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一行行足迹。

  关于古道、红枫的历史,其实还不遥远。

 

  温州境内有600余条古道,很多荒废了。这些年,人们重走古道,多半是出于健身的想法,然后在古道上追寻过往的风景,找到先人离去的背影。

  但古道真正诱人的,不只是拾阶而上,还是古道边上那古树的苍迈,这些古树中,又尤以红枫的绚烂,最夺人眼球。没有古树和红枫的古道,可能其中韵味,就变得寡淡了。

  关于红枫,古人题写的诗句颇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由此可见,红枫入诗词,还是很有意境的,以至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他的《晚出西射堂诗》中,也不禁写下了“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的诗句。

  古人对于红枫的追崇,有很多原因,比如枫树根深,不容易倒伏;枫树皮糙肉厚,有御火功能;夏天树冠极大,给行人以阴凉,冬天红叶落尽,古道上便是满满的阳光……

  当然,古道作为路的功能慢慢丧失后,依附其上的红枫,也就失去呵护而变得“自生自灭”。枫树怕火,怕虫,怕病,现在,则害怕道路建设造成的意外伤害。

  但真正读懂红枫韵味的人,对于红枫的爱,始终是真真切切的。

  十多年前的2012年,文成县城至南田的56省道改建,遭遇22株红枫“拦路”,县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部门,会同当地“爱枫人士”及林业专家,对处置方案进行激烈讨论,最终作出了“就近移植、成活率确保70%以上”的决定。结果,这些枫树移植后的成活率,达到了100%。

  文成的红枫相对集中,70余条古道旁有3000多株枫树。为了确保红枫的长盛不衰,该县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并与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峃镇政府等部门商讨研究,为红枫古道提供完善、翔实的保护方案。

  古道在,则红枫盛。为了保护红枫生存的根本,温州这些年对古道的保护也是不遗余力。早在2013年,温州就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古道普查,经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完成对全市(除洞头外)570条主要驿道(官道)及民间古通道的调查,并对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保存完整,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大、有修复和开发价值的主要古道,进行了重点标注。

  如今,不少古道在得到修缮之后,古道旁的红枫与其他古树,以及由古道串接的种种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弘扬、保护。

 

  古道被许多捷径取代之后,在相当长时间里为人们淡忘,随之被淡忘的,还有古道上的红枫。

  如今,古道固有价值被不断认可,慢慢“活化”后的个性也愈加鲜明,红枫古道、挑矾古道、浙闽古道……串起了沿线的古村落、名木古树、古老文化等资源,带动了乡村旅游以及古道越野赛、森林马拉松、古道文明行走等围绕“古道”的各种活动。

  “重拾”古道值得欣慰,但实事求是来说,很多古道已经衰败得不成样子。“长亭外,古道边”的古树名木,也因此失了生机。古道之所以衰败,有些是建设的损毁,比如公路修建改善交通环境,古道不免要被拦腰截断;有些是岁月的负荷,没有人走,就没有人去守护,渐渐地扛不住风雨侵袭;有些则是人为破坏,一条路一旦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弃之如敝屣,变得一文不名。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古道,那红枫就只是树木,而不是风景;没有参天红枫,古道就是“路过”的台阶,缺了些许色彩而变得乏味。因此,我们保护古道,就是为了让那些红枫找到各自的位置,体现其最大价值。我们拱卫红枫,就是在这个相对孤寂的时节,看到自然界里永不凋谢的绚烂。

  有很多东西,就是这样相互成就,并为此留给我们一些关于“取舍”“得失”之间的领悟,教会我们对世间万物的尊崇:

  其一,有了更加便捷的通道,不能轻易舍弃古道。得到与失去之间,难以形成具体的数字量化,当我们在失去后试图再续前缘,为此支付的代价,或将比得到更加巨大;

  其二,古道不是孤立的“一条路”,而是串联起古老文明,为乡愁注入更多要素。伫立其上的红枫,也不是点缀,它启迪前行的意义,以及寒冬中的热情,无论如何都能激发我们对春天的向往;

  其三,保护需要制度设定,却又不能完全停留在“办法”上,而是要有民意基础,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才能让古道和红枫延续在未来的日子里,并福泽百姓。

在逶迤的古道之上,在舒朗的枫叶下,踩着前人的足迹,留下一些思考,也算是给历史一个务实的态度。

  来源:温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