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又到一年枫红时 温州红枫古道的别样风情

温州日报 380

大岗岭红枫群。

  温州网讯 红枫古道,是温州秋冬交替时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红枫古道”一词,就诞生于20年前的温州。其时,文成因为开发红枫古道旅游而将古道与红枫捆绑在一起。事实证明,如今“红枫古道”一词已深入人心。

  温州因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全域地理特征,导致在汽车公路交通以前的漫长时代里,山中的一个个村落、城镇之间的百姓,彼此交通主要靠走古道。

  目前,温州共存有1949年以前建成的古道570条,计3016.9公里。其中,最南端的泰顺、文成等地古道沿途,几乎都植满枫香树,树龄多在100年到500年之间。

  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崇山峻岭间的红枫古道,就美成了画。

  见证中国古典美学

  套用一句现成的网络流行语,这样形容温州红枫古道是相当贴切的:枫红时,站在温州古道上,风景就美成了唐诗宋词。

  枫叶红透之美,莫过于那一句令世人皆有共鸣的唐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低头,是一级级古老的石阶,均匀分布着千百年来被无数行人的足迹打磨光滑的石块,在阳光下透着光。抬头,是整排笔直古树上密布的红叶,泛着比夏花更绚烂的色泽。

  古道与红叶,总被古典诗人们赋予一种清淡而高级的美学意蕴。

  宋朝词人晏几道词中的红叶,是“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叶,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亲身走在浙南古道上,现今的人们才会了悟,为何古人的离愁总和红叶与古道联系在一起。因为亲近人们的离别场景,总是发生在古道旁的石亭里。亭子边,则总是竖立着整排不变的参天枫树。

  山区百姓智慧结晶

  温州红枫古道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泰顺的三滩岭红枫古道(群),文成的大会岭红枫古道(群)、瑞安的瞿湖古道等。这些古道之间,即便在今天,依旧可以串成一条漫长的徒步线路。

  泰顺县的三滩岭古道,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全长约10公里。清中叶之后,由于泰顺百丈口水路运输的兴起,该古道成为泰顺县内最为繁忙的交通线路。三滩岭古道中,仅大岗岭红枫带上就有77株密布的古枫香树。文成县的大会岭古道,被称为文成红枫古道第一岭,始建于元代,全长4.8公里。古道上至今密布有80余株数百年树龄的古枫香树。

  如此多珍贵的古老枫香树,正是温州山区百姓的智慧结晶。

  地理角度而言,浙南山区在汛期多雨水。枫香树根深质硬,不会轻易被洪水冲走或折断,且可以保护路基。

  人本角度而言,枫香树夏天枝叶繁茂,可以为行人遮挡烈日;秋冬落叶,又可让行人得到阳光的温暖;枫香树主干高直挺拔,通常高于山林中的其他植物,于是,沿着大山蜿蜒成线的众多枫香树梢,就成了古道的绝佳路标。

  传承公益大爱精神

  千百年来,崇山峻岭间的红枫古道,串起了浙南山区百姓的交通,也连缀了沿线的宗教文化和商贸往来。这漫山遍野的枫红背后,还传递着温州百姓骨子里的公益精神。

  在红枫古道上,依旧保留着许多完好的古老路亭。在这里,总有邻近的村人轮流来为行客免费烧茶。不少路亭,还曾经是附近百姓交易土特产的场所。浙南闽北一带百姓,还用自己的智慧将路亭延伸出了廊桥。浙南大山里的古道,遇水之处,或修碇步,或建廊桥。蜿蜒横跨溪水两岸的廊桥,将路亭的公共空间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后来,温州人更是将路亭烧茶的公益精神,传递到了城市中。直到今天,在温州市区,依旧分布有数百家免费伏茶点。

  历代山民,在古道旁遍植、补植枫香树,这本身也是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朴素公益精神传承。

  红枫古道上,每年更有自发的公益修路者。这些古道维护者,通常是古道周边村居的村民,他们传承着祖辈的修路技艺,将古道石阶修修补补,以免风雨毁坏。

  通过红枫古道,铺桥修路的朴素行善观,就这样在浙南山区百姓间代代传承延续着。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又到一年枫红时 温州红枫古道的别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