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捡垃圾竟需要爬树蹚水划船……楠溪江畔的红衣“超人”守护母亲河16年

wenzhou 4148

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这几天,一群“红马甲”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楠溪江畔,他们是永嘉县绿色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守护楠溪江已经16年。山丘上、滩林边、溪流中……他们的足迹遍布楠溪江沿岸几十公里。

上山下水一天清理两千斤垃圾

永嘉县绿色保护志愿者协会是在2007年6月5日成立的,杨建南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说:“选择在世界环境日成立,象征我们做环保的初心和决心。”

“楠溪江是我们永嘉人的母亲河,作为永嘉人,总是想站出来保护母亲的。”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永嘉县绿色保护志愿者协会正式开始了对楠溪江定期的净滩保洁行动。每周一次,志愿者们带着手套、垃圾袋和垃圾夹,来到楠溪江沿岸的村居、景区等地清理垃圾。今年五一假期,志愿者在楠溪江东皋段和楠溪江香樟花园等游客众多的景区清扫垃圾,塑料袋、水瓶、零食包装袋甚至还有尿不湿,志愿者们徒步行走,清理出了600多斤垃圾。

杨建南告诉记者,楠溪江从沙头到九丈一段是重要的水源地,关乎这许多人的饮水安全,因此保护楠溪江显得格外重要。

去年国庆假期的一次经历令杨建南印象深刻,志愿者们来到位于饮用水保护区的沙头镇塘湾村人才林滩林进行例行的净滩保洁。“10月天气很热,现场有成堆的垃圾。3座垃圾山蛆虫翻滚,蚊蝇飞舞。”杨建南回忆,那天的垃圾臭气熏天,令人作呕,但志愿者们还是拿着垃圾夹和垃圾袋,把夹着蛆虫的垃圾一点一点清理了。“一天时间,我们就清理了2000多斤垃圾。”

“扫帚是没有用的,”杨建南说,“楠溪江岸边都是石子,垃圾夹在石头缝里只能用夹子一个个夹出来。”不仅是石缝,水面上有垃圾,志愿者也会想方设法清理。离岸边近的,志愿者会穿着拖鞋踩进水里捡起垃圾;稍远一点的,志愿者就穿着防水皮裤一步步走进水中捡;再往深处,就要撑着竹筏去捡。

台风天三伏天红马甲从未缺席

2016年第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给永嘉当地带来了狂风暴雨,其中沙头镇泰石村受灾严重。“到处都是垃圾,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不仅地上散落了垃圾,就连路边的树上也挂满了垃圾。志愿者赶到泰石村时,看到狂风暴雨把折断的树枝、居民家中的垃圾、甚至还有棉被等生活用品都吹到了树上。杨建南向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手臂比划了一个大圆。

对于挂在树上的垃圾,只能用竹竿挑,或是爬上去摘下。“4米高的树,我们徒手爬上去摘。”杨建南回忆,雨后的树干有些湿滑,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树干并不好攀爬。“爬树的时候我没时间害怕,心里只想着能快些把这些垃圾拿下来。”2天时间,志愿者们便帮助泰石村村民,将垃圾都清理干净了。

做了十几年的志愿服务,风雨中、烈日下都有了他们的身影。

去年7月16日至8月24日,三伏天的高温下,志愿者们连续40天在楠溪江畔守候。他们拿着大喇叭和垃圾夹、塑料袋来到岭下、码砗、渔田等地,对当地的游泳者进行安全宣传和不文明行为的劝导监督,见到地面有垃圾,也会随时清理。

40天内,志愿者们劝离了92起岸边洗车事件、30起洗宠物事件和40起水源地游泳事件,还劝导了许多在水边烧烤或在楠溪江驾驶燃油动力排筏的游客。

志愿者陈晓平在三伏天的40天没有一天缺席活动。“是我儿子鼓励我来当志愿者的,这40天他都有和我一起来做志愿。”身穿防晒衣、红马甲,戴着口罩,兜里揣着垃圾袋,一手拿着喇叭,一手举着宣传标语,是这40天中陈晓平的固定搭配。她的手机相册里,都是儿子穿着红马甲的照片,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陈晓平笑着说:“能带动孩子和我一起来做志愿,我特别开心,只想着要帮他记录下来,忘记给自己拍照了。”

陈晓平用照片记录孩子做志愿

从质疑到加入志愿团队不断壮大

志愿者一边捡垃圾,村民游客一边丢垃圾,这样循环往复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杨建南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要让楠溪江环境更好,关键在人。”近年来,协会志愿者通过入村巡回宣讲、景区宣传监督等公益项目向大家介绍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性,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以前有村民不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什么不能丢垃圾?”杨建南说,“我告诉他们,随地丢的垃圾很可能会漂进楠溪江,影响水源,垃圾里的有害物质最后可能被人吃进去。大家听完就不敢随地乱丢垃圾了,还会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杨建南介绍,也有一些村民在经过几轮宣讲之后,加入了志愿团队。

杨建南说,协会的志愿者大多是永嘉人,大家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而来——保护家乡的环境。多年来,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了4200多人,组成了28支志愿服务队。

“发动一个人,能带动一个家庭。我们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保护环境这件事中来。”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捡垃圾竟需要爬树 蹚水 划船……楠溪江畔的红衣“超人”守护母亲河16年

记者 张琼冉

标签: #温州新闻 #温州市委市政府官网 #温州人事 #温州政务 #温州房产 #原创新闻 #突发新闻 #独家报道